李嘉诚的成功之路(从小经历的困难挫折到成功)

本人是初中生 写作文用的 请快速给予答案

  这个是我整理的一个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如果感觉不是很详细可以去看看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有他的全部成功经历和困难挫折
  “华人首富”李嘉诚 ——一张一弛,彰显望着本色
  1928年 7月 29日 (农历六月十三 ),李嘉诚就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城内北门街面线巷。李氏家族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是清朝每 12年甄选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李家宅子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见证。
  初到香港,饱尝苦难 1940年冬天,李嘉诚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随父母踏上艰难的旅程。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10多日,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
  李嘉诚一家寄住在舅父家。庄静庵问了老家的近况,然后介绍香港的现状。他劝姐夫不要着急,安心休息,逛逛香港的街市,再慢慢找工作。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也许,庄静庵认为李云经辈份比他高,不便指使管理。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
  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一切都颠倒过来,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惟一标准。对李嘉诚来说,最困难的还是英语关。当时,李嘉诚在香港的中学念书,而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因此香港的中学,大都是英文教学。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从煲茶仔到钟表学徒
  到香港的第二年,李嘉诚的父亲就不幸病逝,那年他才15岁。为了帮助母亲和抚养弟妹,李嘉诚忍痛告别学堂,踏上了打工谋生的道路。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港岛西营盘的“舂茗”茶楼,做煲茶的堂仔。按照茶楼规定,伙计必须在早上5点赶到茶楼,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这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讲,实在是太累了,但李嘉诚坚持了下来。他后来在谈起当年的经历时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从茶楼辞职,李嘉诚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钟表业是一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就好比现在的IT一样。李嘉诚早就有心在这个方面谋求发展,而且他舅舅庄静庵正是当时香港钟表业的佼佼者。李嘉诚之所以没有立即进入舅舅的钟表行,就是因为他想向世人证明,他为舅父做事,不是在接受恩赐。

  “塑胶花大王” 的美誉
  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擎天一指 驰骋地产股市间
  塑胶花为李嘉诚掘得第一桶金,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称号,也使他赚的盆满钵满。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李嘉诚挺进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具体做法就是不卖楼花,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银行挤提和地产危机。所谓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栋售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预售,得到预付款就动工兴建。
  1971年 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7年之前,李嘉诚只是不太出名的普通成功商人,1977年是他日后成为香港首富的分水岭,1977年之后,李嘉诚成为一个大名人。在拍卖场上,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擎天一指”,在地产界举足轻重。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曾经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在众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你却几乎碰不到‘天花板?’李嘉诚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 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正是因为掌舵人有着如此长远的眼光,才稳健地驶向前方。 古语有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回顾李嘉诚过去走过的历程,也确实如此。他是个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新型企业家,他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这足以见证中华传统文化对李嘉诚的巨大影响力!

参考资料: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0_09/06/2442190_0.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4
“华人首富”李嘉诚 ——一张一弛,彰显望着本色
1928年 7月 29日 (农历六月十三 ),李嘉诚就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城内北门街面线巷。李氏家族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是清朝每 12年甄选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李家宅子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见证。
初到香港,饱尝苦难 1940年冬天,李嘉诚和弟弟李嘉昭、妹妹李素娟,随父母踏上艰难的旅程。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10多日,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
李嘉诚一家寄住在舅父家。庄静庵问了老家的近况,然后介绍香港的现状。他劝姐夫不要着急,安心休息,逛逛香港的街市,再慢慢找工作。庄静庵未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也许,庄静庵认为李云经辈份比他高,不便指使管理。庄静庵在商言商,绝不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
在香港这个商业社会,一切都颠倒过来,拜金主义盛行,钱财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惟一标准。对李嘉诚来说,最困难的还是英语关。当时,李嘉诚在香港的中学念书,而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化教育,因此香港的中学,大都是英文教学。李嘉诚学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从煲茶仔到钟表学徒
到香港的第二年,李嘉诚的父亲就不幸病逝,那年他才15岁。为了帮助母亲和抚养弟妹,李嘉诚忍痛告别学堂,踏上了打工谋生的道路。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港岛西营盘的“舂茗”茶楼,做煲茶的堂仔。按照茶楼规定,伙计必须在早上5点赶到茶楼,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这对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讲,实在是太累了,但李嘉诚坚持了下来。他后来在谈起当年的经历时说:“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从茶楼辞职,李嘉诚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在20世纪40年代,钟表业是一项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就好比现在的IT一样。李嘉诚早就有心在这个方面谋求发展,而且他舅舅庄静庵正是当时香港钟表业的佼佼者。李嘉诚之所以没有立即进入舅舅的钟表行,就是因为他想向世人证明,他为舅父做事,不是在接受恩赐。

“塑胶花大王” 的美誉
李嘉诚在香港快人一步研制出塑胶花,填补了香港市场的空白。李嘉诚走物美价廉的销售路线,大部分经销商都非常爽快地按李嘉诚的报价签订供销合约。有的为了买断权益,主动提出预付50%订金.掀起了香港消费新潮流,长江塑胶厂由默默无闻的小厂一下子蜚声香港塑胶业界。
1957年岁尾,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公司总部由新莆岗搬到北角,李嘉诚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厂房分为两处,一处仍生产塑胶玩具,另一处生产塑胶花。李嘉诚把塑胶花作为重点产品。塑胶花为李嘉诚带来数千万港元的盈利,长江厂成为世界最大的塑胶花生产厂家,李嘉诚塑胶花大王的美名,不仅蜚声全港,还为世界的塑胶同行所侧目。
擎天一指 驰骋地产股市间
塑胶花为李嘉诚掘得第一桶金,这不仅使他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称号,也使他赚的盆满钵满。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都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李嘉诚挺进地产的原则是谨慎入市,稳健发展。具体做法就是不卖楼花,不贷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开银行挤提和地产危机。所谓卖楼花,就是一反原来地产商整栋售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预售,得到预付款就动工兴建。
1971年 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走上集中经营房地产业务的轨道。
1977年之前,李嘉诚只是不太出名的普通成功商人,1977年是他日后成为香港首富的分水岭,1977年之后,李嘉诚成为一个大名人。在拍卖场上,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擎天一指”,在地产界举足轻重。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曾经有人问李嘉诚:“为什么在众多企业家轻易断送一家企业的同时,你却几乎碰不到‘天花板?’李嘉诚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 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正是因为掌舵人有着如此长远的眼光,才稳健地驶向前方。 古语有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回顾李嘉诚过去走过的历程,也确实如此。他是个从传统文化氛围中走出来的新型企业家,他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剔其糟粕、取其精华,与现代商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这足以见证中华传统文化对李嘉诚的巨大影响力!
第2个回答  2010-09-11
他成功关你什么事?跟你有半分钱的关系吗?
多想想自己的事吧,从做好手头的工作、本职的工作做起,你未必就不能成为一个新的商界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