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匡钟

如题所述

没有查到“匡钟”的资料,应该是“况钟”。
况钟(1383-1442)字伯律,号龙岗,又号如愚,汉族,靖安(今江西省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人。明代宣德五年(1429年)出任苏州知府,他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昆剧《十五贯》,以歌颂况钟而使其妇孺皆知。其功绩《明史·况钟传》有较详细记述,著述有《况太守集》、《况靖安集》等,其故里江西靖安建有“况钟园林”,况钟墓位于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高湖镇崖口村,工作地苏州建有况钟祠。
况钟一生大部分时间称为黄钟,直到40多岁时才恢复祖姓,称况钟。况钟祖上是南宋晚期迁居靖安的况升。况升为南宋末年江西新建西山况坊人(今江西安义县石鼻镇向坊村人)。况升之孙况亮在元代任常州府任知府(今江苏常州),颇有家资,共有七子,其中况懋建为况钟曾祖父,曾出任过县令,但是时局已开始动荡,知难而退,辞职回乡。靖安龙冈况家作为元代统治下政治地位最低等的南人,能够出仕为官极为不容易。况钟祖父况渊,饱读诗书,此时天下已是沸反盈天,并未出仕,诗文自娱。元末红巾军的起义不断,到处屠杀洗劫富室。而靖安龙刚洲况家广有钱粮,在当地树大招风,有一伙红巾起义军窜入靖安龙冈洲况家,阖门几十口尽屠,贼人去后,乡人发现年仅6岁的小少爷况以实(况钟之父)居然劫后孤留。乡人黄胜,贫无妻,养以续香火,并将况以实改为黄以实,黄家一贫如洗,以实很小就出去做工。以实长大后尽管人才一表,又聪敏勤奋,但是家中贫困,娶妻是个大问题,待碰到况钟的外公,很看重以实,将女许配与他,不收分文。黄以实成家后,更是勤俭,并且善于筹划,家道也渐渐富裕起来。黄以实看着况钟兄弟渐渐长大,感于自己目不识丁,而家境已经很好,请老师教授况钟兄弟二人。待养父黄胜百年后,以实欲以二子钟、镛分挑况、黄两家香火,钟续况家香火,镛续黄家香火以谢养育之恩。但是明代崇朱程理学,礼部专门监督仪制,身为礼部官员的黄钟欲复祖姓无异于登天。待黄钟外放苏州知府之时,才申请复祖姓,因此况钟一生中只有任苏州知府的13年才是况钟。

希望能够帮到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1-20
是况钟吧?

况钟(公元1383-1442),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第2个回答  2014-01-20
我也觉得应该是况钟,此人是大明朝的一个清官。
第4个回答  2014-01-20
你说的应该是况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