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演讲稿,包括音形意,造句,及展开议论

如题所述

三顾茅庐

读音 sān gù máo lú

释义
顾:拜访;茅庐:草屋。多次拜访诸葛亮的茅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用法】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造句: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请诸葛亮。当他们到诸葛亮家前,已经是中午,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 三顾茅庐
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的宏伟蓝图,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展开议论

追寻历史的轨迹,无数鲜活的人物向我们走来。掩卷沉思,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得人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得天下。
“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有人说,魏、蜀、吴三国鼎立,实际上是人才的鼎立。这话很有些道理。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很有才能,隐居隆中,便亲自去请。刘备一连去了三次。诸葛亮在隆中与刘备畅谈天下形势,未出茅庐已三分天下,指出刘备可能成功的道路。此后,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建立蜀国,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千百年来,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传为佳话。但人们往往忽视了可与三顾茅庐相媲美的另一段故事,那就是刘备挥泪送徐庶。在痛失人才时,刘备爱才、惜才之情溢于言表。
刘、关、张自桃园结义,经过伐黄巾、讨董卓,经历大小数百战,仍颠沛流离,无立锥之地。后来幸得徐庶相助,方才扭转形势,重创曹军,得到喘息之机。此时的徐庶,对刘备是何等重要!然而,曹操为了断其臂膀,把徐庶的母亲抓起来,以此要挟。徐庶又是一个大孝子,焉能不弃刘备而去。刘备苦留不住,就毅然为徐庶送行。临别,刘备捶胸大呼:“军师去矣!”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刘备的三顾茅庐和挥泪送徐庶相比,我们有些单位或部门挽留人才往往缺少一点真情。没有人才盼人才,盼来人才冷落人才,等到人才要流动了,又千方百计阻挠,这哪有一点尊重人才的样子?
用一流的人才,创一流的企业。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家都把人才兴企作为战略目标,千方百计招徕人才,并为人才成长创造条件。三顾茅庐和挥泪送徐庶的故事告诉我们,以情感人是兴企求贤的重要手段。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708.htm?fr=ala0_1_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