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为什么敢杀大哥赵匡胤?

如题所述

赵匡胤之死,其实是历史迷案,烛影斧声也只能是千古之谜了,但是据说赵光义即位后,他弟弟赵光美就在被贬的路上郁郁而疾,吐血身亡了,而他的侄子赵德昭自杀,赵德芳(杨家将里的八贤王)病死,赵元佐(长子,理论上的正统皇位继承人)发疯,所以赵匡胤真的有可能是赵光义害死的。

我觉得敢杀他哥,首先可能是因为他们是一起打天下的,当时天下也是初定,据说赵匡胤刚做皇帝时,那些臣子甚至都还能坐着一块聊天,于是就把官帽两边加长了,后来又撤了他们凳子,才让朝堂安静一点,可见刚开始一切都没什么规矩。

而赵光义就是和他哥一块出生入死的那些人之一,而且也是陈桥事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按照赵匡胤的说法是黄袍加身完全是无奈,可是都披上龙袍了,反不反都得死,所以只能造了周的反,改国号宋,而后来那些给他黄袍加身的人,后来都被杯酒释兵权了,而作为剩余不多的有从龙之功的那几个他是在军中有足够影响力的,而且他当时好像不只是晋王,还是开封府尹,整个开封的防务治安,都归他管,是要人有人,要枪有枪的实权派。

还有就是他和赵普的串通,赵普也是和赵匡胤一块陈桥事变过来的,过来后就做了宰相,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有人说他可能是只识半部论语的字,谁知道那,军旅出身一切皆有可能嘛,而赵匡胤在位时他也因为太贪被太祖皇帝罢了他的宰相,调到河阳三城当官去了。

巧的是,赵匡胤死没多久,赵普就又回来做丞相了,地位甚至还在赵光美之上,而不久就搞出了金匾之盟,说是赵匡胤他妈在死之前叫他进宫,然后吸取前朝后周皇帝年幼才被人改朝换代的经验,所以不要直接传位给儿子,要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然后赵光义再传给赵光美,最后才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这个到底是不是属实我们不知道,反正赵光义上位后那两个人都死了,所以后来就顺利传给了他儿子,但至少当时是对朝局稳定起了很大作用。

然后最重要的我觉得还是赵光义他个人太贪心,觉得自己也是一路辛辛苦苦打天下的,凭啥都是赵家的男儿,自己却只能是个晋王,然后其实说亲属杀君自立其实有很多例的,楚国初期就经常这样,但是再弑君之后可以稳定局面,甚至做到更好,其实也说明太宗皇帝其实也挺厉害的,李世民不也是玄武门上位的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01

目前史学界没有确切结论,不只是赵光义为什么要杀他哥,整个烛影斧声案都是个迷。就个人认为赵光义应该是没有杀他哥的。因为找不到理由,大多数人认为烛影斧声案的发生是因为赵光义要夺权。但是按照当时的政治传统似乎没有这个必要,自五代以来皇位的继承者都是皇帝至亲,以王爷身份担任京城长官的人,所谓亲王尹京,当时赵光义封晋王,同时担任开封府尹,基本上确定了皇位继承人的地位。加之当时天下未定,除了常年随自己征战的弟弟赵光义,交给自己的儿子恐怕有亡国之危。所以赵光义继位应给是被宋太祖承认的,烛影斧声案当时太祖已经重病,找赵光义进宫托付后事也是当为之事。

整件事的疑点在于赵光义登基六年后出现的金匮之盟。按照史书的说法金匮之盟是赵匡胤,赵光义两人的母亲杜太后让兄弟两人立下的约定。杜太后的意思是五代十国那么多奸臣篡位,主要原因是老皇帝死后,新帝太小不能震慑群臣,而且现在天下未定,所以要求赵匡胤死后由赵光义登基,宋太祖表示赞同并写下盟约,由宰相赵普记录保存。理论上来说赵光义登基时,赵普拿出金匮之盟基本不存在后面的疑案,问题就在于当时赵普不但没有拿出金匮之盟反而坚决反对赵光义继位,拥立太祖之子。所以对金匮之盟的真实性就有很大争议,如果是假的解释不了亲王尹京的事实,如果是真的,赵普为什么要在六年之后再拿出来呢,而赵光义又为什么不第一时间逼迫赵普宣布呢?

目前史学界的观点普遍是认为金匮之盟真实存在,不过内容有差别。宋太宗六年赵普所献的金匮之盟中只说了一件事就是太祖传位于赵光义,当时的当事人除了赵光义和赵普都已去世,所以基本没什么人质疑,这称之为独传约。但是史学家认为金匮之盟上还记载了其他事情,结合宋太宗登基不久魏王赵廷美暴毙,推测金匮之盟并不是独传而是三传,就是说赵匡胤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太祖之子赵德昭。这个说法解释了基本所有问题,为什么赵光义不敢逼赵普立即拿出金匮之盟,赵普也不敢拿出来索性直接推举太祖之子,六年后大势已定不如修改一下换个前程。

第2个回答  2017-10-02

宋朝的首次皇权交替确实是一次比较有意思的的交替,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这次皇权交替不是父亲传位给儿子,而是哥哥传位给弟弟。这次有意思的时间也给后世留下了太多可以猜测的地方。

可以说,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交替,不光是因为哥哥传位给弟弟,还因为这一次不合常理的皇权交替并没有出现任何暴力事件,完全是一派和平景象。但是要说一个人没死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再正常上位的皇帝也需要清除异己扫清隐患,更何况是这种肯定会受到非议的皇帝。

要说赵光义为什么敢杀自己的哥哥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有那个实力。这个世界从来不是谁有理谁说了算,而是谁拳头硬谁说了算。那赵光义的拳头硬不硬呢,当然硬。作为从一开始就跟随赵匡胤征战天下的元老,赵光义在文臣武将之中的人脉和威信是其他人难以企及的。并且在杯酒释兵权的事件中,赵匡胤为了能够稳定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把大部分的宿将都赶回家种地喝酒去了,朝中更是从此缺乏能够在武力上和赵光义对抗的将领。

打仗不是文臣参劾骂战,那是杀人盈程、屠戮盈野的战争换来的,新上任的武将根本没有和他争锋的胆量和资历。并且据说那个时候京城防务就是赵光义负责的,换句话说那个时候京城就是他他赵光义的后院。他随便找一个什么借口把京城城门关闭就算是把皇帝软禁起来了。可以说这个时候赵光义已经可以说是掌握一切。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可能那个时候赵匡胤的身体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命不久矣。我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毕竟当年受众将拥戴,黄袍加身的是赵匡胤,军心还是在他身上。但是如果他活不了几天了,那所有人都会考虑战队,毕竟大家都要想想以后怎么办。这也是给了张光义胆量的重要因素。

第3个回答  2019-03-13
我觉得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先有老赵家娘几个唠嗑,口头整了个金匾之盟,当时赵大估计是一来孝顺,二来也觉得有些道理,所以就口头上应承了其母,其弟赵二又当真了,后面口头上自然少不了提醒赵大,赵大起初附和两句,但等到局势稳定,儿子小赵长大了自然就不乐意了,所以就打算迁都立储,绝了赵二心思,赵二已然不乐意,心说你丫不给,那老子只能弑君夺位了!
第4个回答  2019-03-19
还有什么好争论的?几年前央视播过,四集历史记录片。其中一集就是宋太宗杀兄篡位,五代十国天下混战为避免,赵家遭遇柴家的下场。杜氏太后死前逼迫太祖,病床前立遗诏传位赵老二,将来传赵老三。天下大定后太祖,想反悔并毁掉传位诏书。为安慰赵老二随召入宫,把酒言欢开解二弟。赵二知真像大怒,兄醉随以玉斧击杀之。(文房用品镇纸一种,说白了!宋太祖是玉板砖拍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