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各代的字体都有不同的发展,清朝时候是什么字体?

如题所述

1,在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一种馆阁体的字,其实就是楷书,不过是书写风格比较秀气,圆滑,没有性格。

2、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也正是馆阁体的盛行,在清朝许多真正有头脑,有思想的书法家,十分厌恶当时的局面。而且,由于文字狱,很多学者不能搞其他学问,只好搞考据学,考据金石,而金石之上所刻文字,都是篆隶。所以反而就是在清代,很多有思想的书法家倡导反璞归真。

扩展资料:

楷书字体分类

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现实生活里很少出现过小于1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小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一位杰出的隶书大师,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大楷

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

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则退而写小楷可做到结体宽绰开张,点画规矩清楚;进而学榜书则能结密无间而气魄宏阔,不致涣散无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楷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3-04

由于清朝还没有硬笔,所以一直都是用毛笔字,而毛笔字不外乎隶书、楷书、草书以及行书等,那么,清朝主要用什么字体?事实上,清朝的情况一般要分两种情况:

首先在清代的官场: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馆阁体。所谓“馆阁体”,就是指在馆阁、科举考场盛行的字体,馆阁体发源于明朝时期,在清朝也相当盛行,馆阁体讲究黑、密、方、紧,强调的是一种光洁、整齐的共性,但也不免陷入僵化的窘境。简单地说,馆阁体就是一种没有性格的字体。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的字就是典型的馆阁体,写的也不怎么样。

馆阁体之所以非常流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馆阁体方便书写,我们可以类比现在的考试,在语文考试中,方方正正的字体往往能够得到考官的青睐,分数也就更高,在古代也一样,在科举考试中,由于时间限制,馆阁体可以在保证字体不变形的情况下更快的书写;二是因为整个社会浮躁的气氛,所谓“人浮于事”,清朝整个官场都是浮躁的,人人都想往上爬,根本没有心思静下心来练字,而馆阁体这种不讲究性格的字体就给了官员们一种便利,看起来也较为美观。

其次是在清朝的官场之外:真正有头脑的人一般都不喜欢馆阁体。尤其是有思想的书法家,他们对于馆阁体是非常厌恶的,认为这是一种僵化的字体,没有灵魂。这些清代书法家们强调返璞归真,他们崇尚篆书、隶书以及北魏碑体,比如著名的书法家邓石如,他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当然,其他字体也有人写,只不过主流还是馆阁体和以碑学为主的字体。

所以,总的来说,在清朝初期流行的主要是馆阁体,稍晚一些便是馆阁体和碑学字体并存。

第2个回答  2019-09-20

1,在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一种馆阁体的字,其实就是楷书,不过是书写风格比较秀气,圆滑,没有性格。

2、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也正是馆阁体的盛行,在清朝许多真正有头脑,有思想的书法家,十分厌恶当时的局面。而且,由于文字狱,很多学者不能搞其他学问,只好搞考据学,考据金石,而金石之上所刻文字,都是篆隶。所以反而就是在清代,很多有思想的书法家倡导反璞归真。

3、在清朝许多真正有头脑,有思想的书法家,在清代,很多有思想的书法家倡导反璞归真。于是反而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在清代是有很多人写的。而且比较有成就。邓石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扩展资料:

字体简介:

文字的外在形式特征。就是文字的风格,是文字的外衣。 字体的艺术性体现在其完美的外在形式与丰富的内涵之中。 字体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的缩影。

宋体字是源于宋代的,但是宋体字在明代确立,所以至今在日本,宋体字仍被称作“明朝体”。

宋体字是印刷行业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

宋体字的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

宋代"兴文教,抑武事",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景象。印刷出版业在宋代进入了黄金时代,雕版印刷兴旺,刻书中心发展较快,活字印刷发明。

元、明大量翻刻宋本,宋体字在明代确立。宋体字便于书写和刻写,字体美观端庄,适应了印刷出版业的行业操作要求,成为宋代文化造极的见证者。

中国书法和雕版印刷的结合产生了宋体字,因此,宋体字不但有中国书法的魅力,还具有雕版印刷及木版刀刻的韵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字体

第3个回答  2019-09-20
呵呵,你的问题问的把人问住了。
清朝时候还没有普及硬笔,所以都还是写毛笔字。而毛笔字无非就是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没有其他了。仿如什么章草,瘦金,行草都不出这几种大类别。
在所有朝代,这些字体都是并行存在的,只要它已经被创造了出来。但是某些时代,却都有这个时代的主流字体,这个倒不假。
比如,唐朝比较楷书和碑学比较流行。书学作为唐代学府中六门学科之一,要求应试者必须是“楷书遒美”。4个楷书最有名的大家3个都在唐朝。除了这3个,褚遂良、虞世南等都是楷书大家。

至于你说的清朝,那据我所知,要分2种情况。
1,在清代的官场,主要流行一种馆阁体的字,其实就是楷书,不过是书写风格比较秀气,圆滑,说白了,没有性格。你见过乾隆的字没有,我在西安碑林见过,典型的馆阁体。还有人说乾隆诗书俱绝,我晕,字就不用说了,诗真是不怎么样。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董和赵的字都是很秀美圆润的,很多人骂赵孟頫品行不好,不忠不义,都是从他的字骂。天子喜欢,天下人也只好效仿。by the way,雍正的字到确实是不错。后来,要求科举考试里面必须写这种字,你想想,一旦成为教育制度,那还不是普及很快。所以清代馆阁体十分流行,尤其在乾隆时候。为什么会是馆阁体,一定会有这个疑问。呀,这就话长了。建议你去网上找,应该有介绍。大概说,除了皇帝的喜好外,从哲学和历史角度说,就是清代搞文字狱,文化压迫,人的思想被压抑,个性得不到张扬,政府也乐于看到这样的场景。人人圆滑,人浮于事,于是字如其人而已。艺术只是表现形式,其实都有它存在的内部哲学原因。
2,也正是馆阁体的盛行,在清朝许多真正有头脑,有思想的书法家,十分厌恶当时的局面。而且,由于文字狱,很多学者不能搞其他学问,只好搞考据学,考据金石,而金石之上所刻文字,都是篆隶。所以反而就是在清代,很多有思想的书法家倡导反璞归真。于是反而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在清代是有很多人写的。而且比较有成就。邓石如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其他字体也并非没有人写,但是主流应该就是2个,一个是以赵孟頫的字为基础的圆滑妍媚的风格,所流行的就是馆阁体,另一个是以碑学为主的古朴逑劲的字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前者早一些,后者晚一些。

哎呀,打这么多字,又边想边写,把人快累死了,你这个问题连悬赏分数都没有,我这么给你写,也无非是为了我也确实爱好书法,有点兴趣而已。别提最后还不一定就是最佳答案。

呵呵,不知道你是随便一问,还是真的有兴趣。我晕了。不说了。晚安
第4个回答  2019-09-20
好象是楷体啊!电视上见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