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究竟做了什么?为什么有人说大明实亡于朱棣?

如题所述

纵观大明朝的二百七十六年,从“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到“仁宣之治”,在大明开国创业的前七十多年,朝廷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力强盛。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明军死伤几十万,自此,明朝国力严重下滑,开始走上下坡路。后虽有“弘治中兴”,但也难以力挽狂澜,无法阻止明朝的进一步衰亡。

有人说,“大明实亡于朱棣。”子孙后代守业不力,怎么就把这账算在朱棣头上呢?一起来看看,成祖朱棣究竟做了哪些事情,影响至整个明朝,甚至把王朝推向灭亡。

重用宦官,永乐朝始

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鉴于历朝历代宦官干预朝政,酿成祸乱甚至亡朝的教训,就立下一条规矩,不许宦官读书识字、兼任外官,官职不得超过四品等,并在宫中立一铁碑,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预者斩!”可见,太祖对太监的管制十分严厉。

可是,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他经常选派宦官出使、征税、采办、监军,甚至还赋予镇守地方边防的重任,“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朱棣身边的一个宦官。那么,朱棣为什么会如此信任、重用宦官呢?这要从朱棣还是燕王时说起。

燕王朱棣在起兵“靖难”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宦官的帮助。比如郑和,他的原名叫马三宝,他在朱棣起兵过程中,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并在郑村坝之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朱棣赐姓郑。另外,朱棣攻打南京城前,正是得到宦官传递的“南京城内兵力空虚,可以攻打”的消息,才会放弃河北、山东战场,转而攻打南京。可以说,这些宦官是朱棣夺取皇位的功臣。

另外,朱棣的皇位终归是名不正言不顺,且其夺取手段也不光彩,当时的许多朝臣并不支持,所以,朱棣对这些朝臣们也不放心,于是就开始重用宦官。

到了他的孙子宣宗朝时,宣宗朱瞻基竟然在宫中设内书堂,并选年纪小、机灵的太监在书堂读书,从此宦官读书成为定制。不过,成祖、宣宗对太监们尚能严加管束,所以宦官们不敢放肆。但是,英宗年少,不知轻重,只在祖辈父辈这里耳濡目染,宦官可以委以大任,直接导致宦官王振专权,在王振的把持下,英宗朝的政治日渐败坏,而此时,北部边防正受到瓦刺等部的不断侵扰,朝廷对此却置若罔闻,不作积极防御,边防力量日益衰落,终于酿成“土木堡之变”。

重启锦衣卫,埋下祸根

锦衣卫最初是由朱元璋设立的。朱元璋登上皇位后,对开国功臣、勋贵都不放心,多有猜疑。于是,他豢养了一批人,称为“检校”,专门替他刺探各类情报、窥探朝廷重臣的动向,并随时向他汇报。

大学士宋濂有一次在家请客,第二天下朝后,朱元璋假装不经意地问:“你昨天喝酒了?府上都有哪些客人?吃了什么菜?”宋濂虽然很吃惊,但还是老老实实地一一回答。朱元璋听了,发现与他掌握的情报一致,便高兴地对宋濂说:“你很诚实, 没有欺骗我。”

在“检校”的基础上,朱元璋设立了一 个兼具伺察、缉捕和办案的特务机构,这就是锦衣卫。锦衣卫是奉朱元璋的诏令抓人办案的,所以被人称为“诏狱”。

朱元璋对锦衣卫很是信任,重大案件一般都由锦衣卫处理。洪武朝的几次大狱,大都是锦衣卫负责办理的。因为非法凌虐大臣,诛杀众多,锦衣卫遭到人们的强烈不满。对此,朱元璋有所觉察,于是,在洪武二十年( 1387),下令罢撤锦衣卫狱,焚毁刑具,将囚犯统统交与刑部审处,并颁诏天下,表示以后一切案件全归三法司审理。

可是,明成祖朱棣夺得皇位后,他又宣布恢复锦衣卫,于是,锦衣卫作为一个固定的特务机构被保存下来,一直到明朝灭亡为止。

设立东厂,破坏祖制

永乐十八年(1420),在锦衣卫的基础上,朱棣又下诏设立东厂,并“令内臣提督监控之”。自此,宦官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宽广的政治舞台,宦官的权势也开始渗透到司法等各个领域。到了永乐末年,宦官竟然开始替成祖朱棣批红,甚至朱棣死后,也是宦官与大臣们商议,决定秘不发丧的。

由此可见,在永乐朝时期,宦官的权势已经深入政治、军事、外交、司法等诸多领域。朱棣重用宦官的行为,破坏了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祖制,也给明朝的覆灭埋下祸根。

宦官在永乐朝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逐渐演变成专权的局面,直接导致政治黑暗,朝廷党争,最终加速了明朝的衰亡。这一切难道不应该算在朱棣头上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6

“大明实亡于朱棣”,这个观点我个人绝对不赞成。有些人认为朱棣启用太监,造成太监干政的制度,而太监干政的制度毁灭了大明朝。这种说法其实非常可笑,一句话就可以推翻这个观点,朱棣死于1424年,而大明朝亡于1644年,换句话说,朱棣死后200年大明朝才灭亡,如果太监干政是导致大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那么太监干政还保证了大明朝200年的基业,这又如何解释?很显然这种观点纯属无稽之谈,就是没事瞎哼哼而已。

太监参与朝政,谁最反对?很显然是官员最反对,因为太监距离皇帝更近,而皇帝能左右官员的命运,当太监参与朝政之后,官员就变得相对弱势了而已。不过,朱棣启用太监主要是以“监督”为主,并不是决策某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太监并不是职能部门,整个大明朝都是如此。纵观大明太监,更类似今天的“纪检”工作,多数都是从事监工、监军、监督制造等工作。官员该不该监督呢?回答是肯定的,必须监督,缺乏监督的官员,其实跟禽兽差不多。举个例子,朱棣死后50多年,大明出现了西厂,也就是西缉事厂,而后世文人对西厂的评价极为低劣,那么西厂真就是一座“集中营”吗?

西厂的老大是汪直,当时他岁数并不大,但是对皇帝极为忠诚,这一点切记,因为他关系到后面的结局。朱棣时期的大学士杨荣曾孙,在福建老家杀了几个人,并且参与武装抢劫,可以说绝对是地方黑恶势力,当地民众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向朝廷告发了。结果杨荣的孙子和曾孙拿着巨资上京城找关系,希望为自己开拓。这件事就被汪直知道了,西厂就开始全面查案,结果发现多名官员卷入此事(说白了,就是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西厂认为应该全面镇压,但是内阁首府为代表的商辂代表各路官员裁撤西厂,结果成化皇帝同意了。

从上面的例子完全可以看出,当时的官员极为腐败,而地方黑恶实力盛行,锦衣卫、东厂等老牌单位已经被腐蚀,皇帝非常想扭转这个局面,所以他就启用了1、年轻;2、忠诚;3、没背景的汪直,结果依旧惨败,由此可见,并不是太监干政造就了大明朝的昏庸,而是文官集团绑架了皇帝造成了大明朝的昏庸。崇祯皇帝,最后放弃太监干政,结果辽东军饷无论如何都筹集不到,而大臣欺君罔上比比皆是,这就是缺乏有效监督的结果,说白了就是太监不干政的恶果,最终大明灭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4-16
朱棣打破宦官干政祖制,埋下宦官干政祸根 后代出现4任宦官专权,导致龙脉几次中断 。宦官出现之后,因为前期的时候,宦官还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势力,所以对朝局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后来随着皇权能力的逐步降低,出现了4任宦官专权。
第3个回答  2021-04-16
明朝的灭亡跟宦官的出现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宦官干政致使很多的忠臣良将,死于屠刀之下。而开启宦官干政先河的正是明成祖朱棣。大明在朱棣的手上已经注定了灭亡。正是因为他启用宦官,导致祸害后代四任皇帝,致使大明国灭家亡。
第4个回答  2021-04-16
首先朱棣多年征战导致国力空虚,这也是明朝后期为什么国家积弱的原因之一。其次他是夺了他侄子的位置,这就引起明朝后期的大多数侄子和叔叔争夺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