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爱的教育?

如题所述

说到爱的教育,我们首先要明白一点:爱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爱呢?

下面是我百度的一个概念可以看一下。

爱,即人类主动给予的幸福感,也是指一个人主动地以自己所能无条件尊重、支持、保护和满足他人靠自己无法实现之人性需要的思想意识状态及言行。

爱的基础是尊重,即无条件承认和接受被爱者的一切拥有,不挑剔不评判。爱的本质是无条件地给予,而非索取和得到,可是在长期的异化过程中被渗入了索取的成分,往往把对某个事物的想象的得到即喜欢当成爱,如“我喜欢你”异化成“我爱你”等。

从爱的定义可以看出,爱是一种感觉,它的基础是尊重。如果想拥有这种感觉的话,确实是需要后天培养的,也就是所谓的教育,而人并不是说天生下来就有的。

爱人要么是主动,要么被动的去爱或者被爱,爱人,而如果想获得别人的爱,首先你要去爱别人,对吧?

毕竟: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这是自古就有的名言。肯定有它一定的道理。

在爱人面前,人人平等。看了什么是爱,即爱的定义,是不是要进行爱的教育?就看你是不是想拥有一个爱你的人或者享受那种你被爱的感觉,及爱人的能力。或者说你想不想拥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

如果想,那有什么理由不进行爱的教育呢?

另外《爱的教育》是一本书,可以看看。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是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被认为是意大利人必读的十本小说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国公认为最富有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

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学者曾将此书列为当时立达学园的重点读物。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具有代表性的欧洲系列丛书》中。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

豆瓣、知乎:那颗星

简书:那颗星Star

我是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的那颗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9-09

近日,一条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女子在家门口被14岁儿子杀害。在相关搜索中,未成年子女杀害亲生父母的新闻竟比比皆是,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家庭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据悉,此事件中的妈妈相当于全职陪读,对孩子有求必应,只是在学习方面要求严格。按理说孩子应该理解父母的期望,即使学习任务繁重,想到生活中点点滴滴,也不该痛恨生母至将其杀害。读此新闻者,对孩子的行为多少有愤怒情绪,其实,这一悲剧发生也是由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而导致。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同该类型的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自是不同。天下父母在此处分为四种类型:胜利性、失败型、摇摆型、共赢型,我们来看不同模式会给孩子带来如何影响。

胜利型常用句式:“我说不行就不行”、“你敢和我这样说话”、“你能这样还不是因为听我的”。
这类父母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常常处于胜利姿态,即使是夸奖孩子最后归因也多为自己、成就自己,我们中国古代传统家庭中的父亲角色大多如此。在此环境成长下的孩子,常常受到否定、需求受到忽视、身心受到束缚,长此以往,孩子会形成懦弱胆怯、不敢发表自己观点或没有主见,反之会以暴制暴进行强烈叛逆。
失败型
常用句式:“行行行”、“好好好”。
这类父母在和孩子“斗争”的过程中常常是失败的的结果,孩子一哭一闹就心软了,孩子讲一些道理就心动了,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永远支持不到最后,结果是顺着孩子的心意行动。这类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大多会成为娇惯型,也会认为父母无所不能,只要自己心有所想,父母很容易满足自己,如果父母做不到自己就会承受不了。今年来让父母买奢侈品以命要挟或杀害父母的事件也时常发生,这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悲剧结果。
摇摆型
常用句式:“我说不行就不行”、“理解一下妈妈可以吗”、“你怎么软硬不吃”。
这类父母通常是软硬兼施,先是劝说、无效以后就威胁打击。在此类情况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分裂的性格,也不容易养成信任的品质,父母一会体贴一会目露凶光,让孩子无法得到安全感,无法相信哪个是真实的父母,最后孩子自己对父母的各种反应习以为常,家长也会手足无措,因为父母的情绪无偿,孩子也无法习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从而也会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双赢型这类家长是智慧的家长,会合理地将家庭中发生的事件找到正确的归属方,恩威并重,激发孩子成长的内在动力,成就孩子,也成就了自己。
设想,如果案例中的母亲会合理归因,她不会对孩子的学习过于严格,因为这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能做的是引领和帮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而非替他着急或者拉着他着急,一个被人拖着走的人走得快、还是一个在别人的的帮助下找到方向大步前进的人走得快?动车为什么比火车快?就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内在动力的推动啊。
如果案例中的母亲会恩威并施,让孩子知道在家庭中有所可为有所不能为,或许悲剧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如果案例中的母亲能够知道温和而坚定,是不是孩子就会感受到母亲严格的是对他学习行为的要求、而非无视他这个人的感受?母亲以为在生活方面给予的爱可以消除她在孩子学习任务严厉时的伤害,以为把好的东西给孩子就是爱,这是母亲自己认为的爱,可孩子认为的呢?或许是被迫顺着母亲生活、或者是打了一棒以后的糖、或许是突如其来不能适从的关怀,所以当某个情绪被点燃要反抗的时刻,孩子做出了让所有人瞠目的行为。

有句话这样讲“爱无回应之处便是绝境”,当父母给予子女的爱无法回应时,这样的家庭教育是无效甚至可悲的,爱需要回应,需要互动,这样的爱才可以流动起来。
学会生活
学会爱
欢迎关注
生活家Minny
学会生活 学会爱 微信公众号【生活家Minny】ID:shenghuo_21

第2个回答  2017-10-24

何为爱的教育?我们一提到爱就会想到父爱,母爱,爱情。提到教育我们想到的是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似乎都是关于家长对孩子的爱,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但是如果家长不懂教育,老师不懂爱,那么就没有了爱的教育。无法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无法给孩子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家长和老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的红绿灯,指示着孩子什么时候该前进行,什么时候禁止前行。父母和老师是孩子航行在人生这个大海的灯塔,引导孩子前进的方向,不会迷失在人生的大海上,同样在孩子人生低谷,情绪低落时,父母和老师就是孩子在走夜路时的路灯,照亮孩子前进的道路。

我来说一说什么是爱:

对父母的爱:作为父母的孩子,小时候都是父母对我们的爱,我们现在长大了,我们要学会回报父母,回报父母曾经对我们的爱,做为孩子的我们要学会孝顺父母,关心父母的生活。

对孩子的爱:做为父母我们不能太宠爱孩子了,孩子犯了错误就要受到惩罚,教育他怎么做才是对的。不要不舍得对孩子批评,那样只会把孩子惯坏,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服从管教。

不会爱其他人的人往往是一个缺乏关爱的人,所以我们要学会自尊自爱,不仅爱别人,同样爱自己。让我们一代一代的把爱的教育进行下去。只有你付出了更多的爱,你才会得到更多的爱。这不仅是靠说说的,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进行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