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分别都叫什么名字?

如题所述

登州——今蓬莱。
  据明史记载: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军事建设防止海上倭寇不断侵扰,朱元璋准奏批
  建宁海卫(今牟平区)"奇山守御千户所",这是烟台境内最早的发祥地,时比北京1420年(明永乐十八
  年)建成的"紫禁城"还要早22年,可以说奇山所城有着古老的悠久历史。在建"奇山守御千户所"的同
  时,于其北山(今烟台山)顶设建"狼烟墩台",被土人(当地人)称为"烟台",并被传为烟台的始源
  。对此,有二点疑论:一是至今还没发现依此定为烟台始源的石刻和文字资料;二是当时"狼烟墩台"在
  全国沿海边疆遍地设建,总不能千篇一律的全称为"烟台",那样恐怕"烟台"岂不各地皆是,看来只是
  推论而说。
  "奇山守御千户所"建成后,其地域隶属1131年(金天会九年)设置的福山县管辖。清朝建立后于
  1664年(清康熙三年)旨令将"奇山守御千户所"废除,自此军变民地,原千户、副千户贬为庶人,官兵
  解甲,多从事渔农工商。同时,原"奇山守御千户所"被改称为"奇山所"、"所城"、"所城里",同
  其周围的十三村被福山县划为东北保"奇山社"。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在知县罗博编修的《福山县志
  》卷一之《地舆图》中,可见福山沿海共有14座"狼烟墩台",自西向东的13座全标为"墩",唯有最东
  部(今烟台山址)的一座被标为"烟台"两字,但它仅指是"狼烟墩台"的位置,看来这是"烟台"文字
  出现的最早记载,至今已有320余年的历史。
  事过近80年后在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福山知县何乐善所修的《福山县志》中,载有"有石似船
  型(指烟台山北部‘造化奇观'),在烟台上(指烟台山)"再次出现"烟台"两个文字记载,但是这次
  所说的"烟台",不在仅指"狼烟墩台",已扩大到整个"烟台山"了。
  二次"烟台"文字的出现,拉开了烟台被正式确定的序幕。
  早在明初,芝罘海湾数家渔民为保出海打鱼安顺,共同集资在西南河北口东部(今北大街群众艺术馆
  址)筹建三间草屋,供奉海神,后来于清朝雍正年间进行了小规模重修扩建。这期间芝罘海湾已成为南北
  海上运输和境区近郊捕捞渔船的重要避风停泊港口。1810年(清嘉庆十五年)经当地及外地商家和船帮投
  资,将海神娘娘庙扩建为"天后宫",民众称"大庙"。届时庙前大街、集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大街"
  (后被改称北大街),而近郊四乡称名为"海上",继而转称"烟台街"。以大庙为中心的"海上"、"
  烟台街"称谓,一直传述到20世纪40年代。据说,当时曾有人将"烟台街"3个大字写在木牌上,钉挂在
  现北大街新华书店对面的一家商铺墙上。由此可知,"烟台山"、"烟台街"已为当时公认的地名。
  1859年11月9日(清咸丰九年十月十五日)正式设立"烟台厘局",开始征收船税、货税。"烟台厘
  局"的设立,尽管烟台还没有正式命名,但"烟台"已被清政府初步确认。
  1860年6月8日(清咸丰十年四月十九日),法国侵略军以3000多兵力,在未费一枪一弹和任何抵抗的
  情况下,侵占了芝罘港湾登上了烟台山。据《筹办夷务始末》载,山东巡抚文煜在两个月内曾13次上摺朝
  廷,报奏法侵军在烟集结兵力、扩充装备、安营扎寨、劫掠民船、侦察训练、试放枪炮等侵略行为,几十
  次提到"烟台"、"烟台山"、"烟台海口"、"烟台地方"等名词,清廷在批摺中也几十次提到"烟台
  "名词。
  (二)
  烟台市,因有烟台山而得名,且源远流长。烟台山原无名,古为荒丘,三面环海,海拔53.5米,占地
  7.07公顷,因位置在北海岸,当地人称"北山"。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袭扰,在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户所城的同时,在"北山"设
  熨斗墩,亦称狼烟墩台、烽火台,发现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以为警报,简称烟台。这是当地有人
  称"熨斗山""烟台山"。
  清同治五年(1866年),在今烟台山西部建成海关码头,东海关在熨斗墩上建灯楼和旗杆,指挥进出
  码头船只。此后,又称烟台山为"拉旗山"。
  在灯塔东侧有一块"燕台石"。由于气候的四季变化,烟台每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到了"八
  九"时节,成群结队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多集居于此处垒巢筑穴,繁衍后代。当地人称烟台山为"燕台
  山"。
  19世纪末,"北山""拉旗山""燕台山""烟台山"混称。1905年,烟台山建起灯塔,命名为"烟
  台山灯塔"。此后,其他名称逐渐消失。到20世纪30 年代,统称为烟台山,成了烟台市后来的标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芝罘岛、商埠区(东至今广东街,西至今海防营,南至所城,北达海岸
  )改为原福山县所辖的芝罘区、烟台区。这是首次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1913年,烟台区改为原福山县
  烟台特别区,亦称烟台警察特别区。1934年春,山东省政府建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山东省政府管辖
  。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烟台市名由来的历程,可说是社会发展的结
  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19

1、西周时期——东莱

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座长满莱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红红火火的诸侯国——莱国。自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东莱以此得名。东莱是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2、春秋战国——罘

烟台的芝罘区,春秋战国时称之罘。春秋战国时,齐国曾修八主庙,其中的阳主庙就修在芝罘岛上。到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都到这岛上来举行过祭祀的仪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

4、明——烟台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此设奇山守御 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 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5、清——烟台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 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 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 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扩展资料:

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 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海滨城市,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在中国,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和威海,由于冬季降雪量远高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区,因而有“雪窝”之称。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相对于内陆,地处沿海的烟威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雪窝”,这个称号的得来,与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气的影响下,常常具有持续性、高强度的特点,所谓的持续性就是一般下雪会持续数天,多者达数周之久,下雪在烟台并不是奇闻,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季呈现出两头多、中减少的特点,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较多、较大,原因为:初冬时由于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节期间由于天气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时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拉大,冷空气影响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烟威地区的降雪特点,在多雪的烟台生活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烟台,冬天只要刮北风,有一片云彩就能下雪。常常见到的奇观是“太阳雪”,一边的天空中有太阳,但并不影响雪花纷纷落下。因此当地人称这种雪为“太阳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芝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州

参考资料来源:烟台市人民政府—— 首页  > 走进烟台   > 烟台概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烟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雪窝

第2个回答  2019-09-19
古为东夷族地。 夏朝,东夷族曾在此建国。 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 战国属齐。 秦代属齐郡。 汉代为东莱郡。 晋为东莱国。 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 隋为莱州。 唐、宋、元置登州、莱州。 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 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 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 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 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 民国初,撤销府、州。 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 1925年为东海道。 1932年,烟台特区直隶省民政厅。 1945年,设烟台行政区。 1947年,烟台设为省辖市。 1950年设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 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并为烟台地区。 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烟台辖2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 1998年,烟台市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第3个回答  2019-09-19
烟台,古称之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第4个回答  2019-12-18
1、西周时期——东莱

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座长满莱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红红火火的诸侯国——莱国。自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东莱以此得名。东莱是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2、春秋战国——罘

烟台的芝罘区,春秋战国时称之罘。春秋战国时,齐国曾修八主庙,其中的阳主庙就修在芝罘岛上。到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都到这岛上来举行过祭祀的仪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

4、明——烟台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此设奇山守御 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 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5、清——烟台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 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 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 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