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多少人?

如题所述

2009年的数据:786万人,位居全省地级市总人口首位

————————————————————

泉州在唐朝时,连同龙溪、厦门人口才24万多人,唐中叶以后,西北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东南沿海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泉州这个滨海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人口逐渐增多。宋代,泉州始领南安、晋江、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等7县,泉州区域就此基本稳定下来。泉州海外交通贸易繁盛,农业和手工业巨大发展。宋元丰八年,人口破百万,淳衤右年间高达132万多人,出现第一次人口高峰。元朝,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但由于元朝实行种族歧视政策,连年战祸,灾害频繁,人口减至81万人。元末,泉州十年战乱,侨民离境,居民离泉,加上灾祸死亡,只剩下45万多人。明朝为抵抗倭冠,实行“海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从此衰落,人口降为35万人,嘉靖时,降到16.9万人,进入人口低谷。万历年间有所回升。清初,朝庭为了断绝沿海民众与守卫在台、澎、金、马、厦的郑成功将士的联系,实行“海禁”与“界禁”,泉州人口又降到18.26万人,进入第二次人口低谷。康熙二十二年八月(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后,解除“海禁”与“界禁”,泉州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口逐步回升。道光年间,增至252万多人,进入第二次人口高峰。民国时期,军阀刈据,盘剥、抓丁,灾害、瘟疫频繁,民众贫困,纷纷出洋谋生,人口处于高出生、高死亡和负增长状态。民国中期,总人口降为222.64万人,后期又降为206.23万人。

新中国建成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发达,人口迅速增长。①新中国建立初期,从1949至1957年,泉州人口增至274万人,年均净增9.7万人,呈现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状态;②经济困难时期,从1958年至1961年,人口增至295万人,年均只增长5万人,出现低生育、高死亡、低增长态势;③经济调整时期,从1962年至1965年,经济逐步恢复,1962年人口突破300万大关,1966年增至335.5万人,年净增5.8万人,呈现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态势;④“文革”期间,从1966年至1976年,由于人口生育处于无政府状况,人口增至439.78万人,突破400万大关,年净增10.45万人,人口持续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自然增长率徘徊在25.42~32.07%的高幅度之间;⑤改革开放时期,1977年至2001年,泉州社会稳定,经济大发展,文化繁荣,至2001年,全市已有27个乡镇、527个村步入宽裕型文明村行列,计生全面开展。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育龄夫妇多,人口增长的绝对数大,加上流入泉州的人口骤增,1984年泉州人口破5百万大关,1993年破6百万大关。至2000年11月,泉州常住人口高达728.07万人,户籍人口654.62万人(不包括未入户和流动人口),达到泉州历史上新高峰。现在的泉州人口是解放初和民国时期206.23万人的3倍多,是清初顺治元年18.26万人的39.87倍,是清后期道光九年252.16万人口高峰的2.88倍,是明初(1387年)35.11万人的20.73倍,是元初(1271年)81万人的89.88倍,是宋太平兴国年间52.15万人的13.96倍,淳衤右年间的132.99万人口高峰的5.47倍,是唐开元年间24.95万人的29.18倍。

泉州是较早改革开放的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港口城市。2000年,本市户籍人口654.62万人,外来劳工常住人口高达六、七十万人,常住人口高达728.07万人,至2001年外来劳工高达128万人。出生率在2001年降至11.3%,计生率达92.5%,计生合格村和基本合格率达92.25%,比2000年提高6.53个百分点。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阶段。但是,人口基数大,育龄夫妇多,人口增长绝对数大。从1990年至2000年,十年间,人口净增154.63万人,年均净增15万人。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每年仍将净增15万人左右,泉州成为福建三大城市之一,也将大发展,人口也将猛增。从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间将再增加150万人左右,总人口将高达878万人之多,甚至达到九百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也将达到8百万,将大大超过市政府原定的2010年710万的远景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1
全市人口76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