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是什么意思?其来由是什么?

如题所述

“闯关东”的意思是山海关以内的民众闯过山海关,到山海关以东(东北地区)谋生或定居生活。因为山海关的具体朝向为东西而不是南北,所以,关外称关东。
清政府建立后,认为东北地区是他们的发祥地,不允许内地汉人随便开垦,用柳条逐渐修筑了千余里长的“隔离墙”,满人可以入关,汉人不能出关。时间一长,华北地区人满为患,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于是,从十九世纪中叶起,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大量的中原人(主要是河北、山东人)开始“闯”关,到东北地区谋生立业。这就是说,“闯关东”是一场人口大迁移。
现在的东北话,既有山东、河北的方言,也有满语的特征,才会那么“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3-07
闯关东,是旧时山东、河北一带的人到山海关以东的地方谋生。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关内中原大地,从明清到民国期间,以山东、直隶为主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要知道闯关东之所以发生,那是因为山东和河北两地的人口数量巨大,但是耕地面积稀少,这使得普通民众的生活压力巨大,再加上当时的灾害发生,迫于生计,大量的民众暗中前往沃野千里的东北谋生,比如山东等地的百姓就是坐船渡海前往东北。因为这些人都是在封禁政策下前往东北的,所以被称作“闯”,去往东北自然叫做“闯关东”。

在康熙年间,从山东到达东北就有十几万人,到了乾隆年间,闯关东的移民和他们的后裔就多达180多万。到了近代,由于沙皇俄国不断蚕食中国的东北边疆,于是清政府撤销了禁令,开始鼓励民众前往东北开荒和居住,这导致内地前往东北的移民数量剧增,据统计,在1921年到1930年之间,大约有600万的移民来到当时的东北,这股移民先开始只是在东北打工,后来就变成永久性定居。
第2个回答  2022-03-04
“闯关东”有广义的与狭义的两个概念。 有史以来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此为广义。狭义的“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关内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我们通常所说的“闯关东”是狭义的。
闯关东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要到新世界去努力与开拓,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山海关城东门,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等地区的关内人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内地人进入东北“龙兴之地”垦殖——颁布禁关令。顺治曾告诫满洲贵族末路退往关东。满人倾族入关,关东人口剧减,借口“祖宗肇迹兴王之所”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关东实行封禁政策。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东北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到吉林市北曰“新边”(《辞海》)。故,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第3个回答  2022-03-07
在三百多年以前,“闯关东”的浪潮席卷了山东,山东大地的农民都纷纷挑着担子,推着小车用自己的双腿开拓出一条“闯关东”道路,“闯关东”这三个字,点燃了这些人的生活,锤炼了他们的性格,在时间慢慢淡去这段历史时,一部《闯关东》电视剧把人们的记忆重新打开。
那历史上为什么会有闯关东呢?首先来看“关东”是哪里,吉林、辽宁还会有黑龙江这三个省,在山海关以东的地方,所以叫关东。“关”就是山海关,山海关定义 着关外和中原,从清到民这段时间,很多山东人开始了闯关东之路,闯关东的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可以说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一次人口移动了。
因为连年不断的灾荒还有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越来越多的山东跟河北的人偷偷到辽东,还有的私自翻越长城去辽西,纷纷涌向东北的肥沃土地,因为这些人都是在严令禁止下去关外的,所以被称为“闯”,足以突显这艰辛历程。
闯关东其实是一次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过程,从这些人的移出地来看,不光有沉重的佃租,还有战 乱,让这些人不得不去东北逃荒。
第4个回答  2022-03-07
闯关东”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image.png
  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今泛称“东北”,明朝俗称“关东”,清朝称之为满洲东三省。

  在19世纪,中国黄河下游连年遭灾,黄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闯入东北。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关东,此为“闯关东”来历。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大水冲垮了大运河,漕运不得不改道海上。依靠漕运生存的人们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加上晚清时期的各种苛捐杂税,进入土地相对辽阔,人烟相对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破产农民的一个自我救赎的主要途径。

image.png

  闯关东的人以山东人和河北人居多,从清初到民国年间,内地闯关东的人数达到了3000万人次,多数是因自然灾害和战乱而迫于生计的人们。他们从内地到关东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他们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为了生存而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