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链的现状

如题所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尤其在太阳能电池制造领域,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光伏产业主要分为晶体硅和薄膜电池两大类,其产业链分别如下:
晶体硅产业链:
- 硅料生产:国内技术相对落后,产量不足,依赖进口。
- 硅棒和硅锭制造:技术成熟,但对原材料依赖度高。
- 硅片切割:技术较为成熟,但受上游多晶硅供应影响。
薄膜电池产业链:
- 薄膜电池制造:技术不断进步,但整体产业规模较小。
2006至2007年间,约10家中国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其中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市值达到200亿美元。至2007年,我国已有超过500家光伏企业及研发机构,但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行业集中在下游。
国内多晶硅生产技术基于改良西门子法,工艺落后,能耗比高于国际先进水平。2006年,国内多晶硅需求量为5000吨,而实际产量不足300吨,远不能自给自足。由于多晶硅生产是规模化的产业,产能需超过1000吨/年才能显现规模效应,但我国产能不足。随着供需缺口加大,部分企业开始投资多晶硅生产,预计未来几年对外依赖将有所减轻。
硅棒、硅锭制造技术较为成熟,但对多晶硅的依赖导致部分企业开工率不足。
太阳能电池生产增长迅速,产品主要出口。自2003年起,我国太阳能电池制造业以异常的速度发展,年增长率高达100%以上。
尽管我国在光伏电池生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及资金门槛低,以及靠近市场等特点,吸引了大量生产企业,特别是在珠三角、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然而,国内光伏产品应用水平不高,受产品价格和市场空间的限制,光伏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应用并不普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