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台湾大陆移民与土著的关系,1000字,星期三交了!请大家帮忙啊!

如题所述

18世纪初,清朝政府统治台湾之后,当时的人们依据强势文化的适应和影响程度,大幅修改了对于台湾原住民的定义,并且依据各族群对于清朝政府的服从程度,建立了一套系统定义了各原住民族群的关联性。清朝文人使用生番这个名词定义不服从清政府的原住民族群,而熟番则是定义著这些原住民族群服从清政府,并且履行缴付人头税的约定。根据乾隆皇帝时期和随后时期的标准,熟番等同于被满汉文化同化,并且服从于清朝政府生活在当下的原住民族群,但是保留这个较轻蔑的名词,表示虽然此族群并非汉民族,但在文化程度上,比起非汉民族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名词反应着当时广泛的思想:在采用儒家社会规范之下,任何族群皆可以被同化或顺服。

1684年4月,台湾正式纳入清朝版图,设立大清帝国福建省台湾府。在17世纪初期清朝政府起初对于台湾的统治采消极政策,治台政策尽量以较低的成本来经营建设,并鼓励人民开垦,先是将十几万在荷郑时期就已居住在台湾的汉人强制遣返大清帝国内地原籍,再对内地人移民台湾严格限制,禁止携带家眷,但中国沿海省分仍有不少人民冒险偷渡来台,在台湾西半部各地落脚定居,后来慢慢开始有向台湾东部开垦的行列,但为数不多。由于初期清廷派来的官吏素质粗劣、官民间语言的隔阂、以及清廷对台湾住民的高压政策等,造成武装起义或骚扰事件不断发生,1721年的朱一贵事件、1786年的林爽文事件、以及1862年的戴潮春事件,被称为清朝统治下台湾的三大“叛乱案”。

到了18世纪乾隆后期开始出现大量开垦移民,而此台湾移民又以漳州人与泉州人居多。由于先来后到的土地分配冲突而相继发生泉漳械斗武装冲突争执。清治官衙控制力薄弱,无法禁绝遏止,地方官甚至藉漠视两方争斗与分化,造成两败俱伤以削减可能的叛乱力量。这种族群间的对立,造成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更加困难。经19世纪末期两族群许多地方仕绅努力,才逐渐有所改善。不过到如今,族群分立观念仍多少还是受其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25
一看就是暨大的学生。同学,我也在写,不容易啊。
第2个回答  2010-10-25
哈哈,我也是,这个老师害苦我们了,怎么都查不到资料啊
第3个回答  2010-10-26
唉 大家加把劲儿啊
第4个回答  2010-10-26
哈哈~同学啊...台湾研究真是跌破我们眼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