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点测量、采集精度

如题所述

5.2.1 控制点布设原则

(1)点位均匀分布。首先在图像的四角和对角线交点附近选取控制点,然后逐渐加密,保证控制点均匀分布。

(2)特征明显、易于判别、交通便利。控制点尽可能选在固定的地物交叉点,本次所选GCP 点多为影像特征明显的农村道路与农村道路交叉路口,交通便捷,测量人员便于到达的地方,且明确指定在交叉点点位的具体方位。

(3)要选择足够数量。每景选取 GCP 点数 25 个左右。

(4)相邻景重叠区选取不少于 2 个公共点。

(5)模糊定位,精确定点。为避免室内选点不能满足 GPS 测量选点的要求(如点位应远离高压线,避免多路径效应等),本次采取室内仅按照控制点的布设要求划定选框,选框为800×800 像素大小的矩形,在选框范围内,测量人员可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选取既方便仪器架设,影像上又易于判别的点位。

5.2.2 控制点测量

GPS 控制点测量利用河南省大地控制数据 C 级 GPS 控制网点成果的三套数据(WGS 84 坐标系,1954 北京坐标系,1980 西安坐标系)作为起算数据,整个区域利用 C 级 GPS 大地控制点84 个,依据《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1),采用静态方式同步进行观测,三台套 GPS 接收机为一组,观测时段长度为 45 分钟,卫星高度角≥ 15°,有效卫星总数≥ 4 个,作业员现场填写外业测量记录表。测量数据采用南方测绘软件进行基线解算及平差处理并进行高程拟合计算,分别解算出基于三套坐标系统的三套控制点坐标和拟合高程。

控制点选取定位及 GPS 外业测量现场照片如图 5-1 所示。

图 5-1 控制点选取定位及 GPS 外业测量现场照片

图 5-2 控制点分布图

遥感影像控制点的平面位置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20 cm,高程拟合内符合精度 0.25 m,三维自由网平差基线改正最大为 0.3 m,同步环最大误差为 9 ppm,异步环最大误差为 15 ppm,最简单闭合环及附合路线最大边数为 10,最大边长为 35 km,平均边长为 15 km,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均小于 3σ,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的改正数与无约束平差中同基线分量的改正数较差均小于 3σ,重复设站数为 1.2,数据剔除率为 3%,成果精度符合规范要求。

项目共涉及测量点位 1421 个,按照影像获取的先后顺序,可分为平顶山、许昌、漯河,开封、周口,郑州、焦作,商丘,新乡、鹤壁,驻马店、信阳西,洛阳、济源,南阳西,三门峡,信阳,安阳、濮阳,南阳东,洛阳、南阳等 13 个片区,各片区分布情况如图 5-2 所示。

除控制点之外,本项目还在平原区、丘陵区和山区采集了部分点作为检查点(其中平原区 34 个,丘陵区 32 个,山区 49 个),检查点分布情况如图 5-3 所示,平原区检查点显示为黄色,丘陵区为粉色,山区为红色。

图 5-3 检查点点位分布图

5.2.3 控制点采集

以景为单位,参照室内选点图,确定点位在该景的概略范围,依据控制点测量成果表以及测量时所拍的数码照片对 GPS 控制点进行逐点采集。采集时使影像放得足够大,提高定点的准确性,尤其是在采集景与景之间的共用点时,为保证镶嵌精度,确保不同景的同一个点位的采集定位尽可能接近。如图 5-4 所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