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张居正导致大明灭亡,这其中有什么说法呢?

如题所述

张居正在历史上评价很高,主流史学界一致认为,他凭一己之力,延续了明朝几十年的国祚,算得上明朝的中兴之臣。我们可以看看崇祯是怎么评价他的:崇祯帝朱由检: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所以这里的思江陵就是想起了张居正。从句话可以看出崇祯显然认为张居正是能力挽狂澜的“救时之相”,而且比那些庸相好一百倍不止。在明亡的原因上,崇祯本人都不会想到甩锅给张居正,因为这太不靠谱了,没人信。

张居正丈量全国土地,将那些瞒报,漏报的土地都清查出来,扩大国家赋税的税基。在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万历八年(1580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其次是实行“一条鞭法”。

就是将所有的赋税,徭役,摊派,临时的捐,贡,都并入一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给地方官吏巧立名目加税增加了障碍。同时也使税收能直接入国库,防止在地方上的跑冒滴漏,增加了国库的收入。在吏治上,推行 “考成法”,对官员进行绩效考核。以“课吏职”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

如果一定要说张居正对明亡有责任的话,可能就是他给万历留下的阴影太大,从此以后明朝皇帝都极度不信任文官,宁愿相信自己身边的太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皇帝不信任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又得从皇帝那里争夺权力,皇帝就让太监去弄那些文官集团,文官集团就结党来对付太监。这样就把明朝后期的朝政弄得一团糟,最终不可收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06

封建王朝一直用儒学治国,虽然可以固化思想、巩固统治,但由于其固有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一方面,用的是所谓的“仁政”,实际上是“君子”的“仁政”“仁政”实际上是“人治”。

这些当权的“绅士”只是用“道德”来自律,不受人民的监督和控制,所以受到欺负。”圣贤和君子“讲仁义,讲道德,但实际上,他们是腐败和变态的,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终将爆发。

当癌症发展到晚期时,保守治疗可能寿命更长,手术可能死亡更快。因此,无论谁是剑的主人,它都可能成为罪人!另一方面,儒家“君臣”文化所建构的封建专制等级制度,不仅压迫和压迫人民,而且以“礼、义、礼、俭”愚弄人民,以“三个原则、五个规范”、“不礼、不言”等奴役人民。,而弱者最终导致了弱国,而人民的贫困又会导致国内的困难。

弱国会招致国外的麻烦,国内外的攻击,甚至死亡。封建王朝大多在内忧外患中灭亡。儒家文化只能一时愚弄人民,一时巩固专制统治。愚人和弱国的弱者必然会征服国家。封建王朝的短命周期就是由此产生的,何必责怪张居正或李居正。

此外,齐继光、李成良等优秀将领还运用军事手段,巩固边防,吓唬边疆;同时,在边疆实行相互市场政策。使北方的蒙古人可以用马和畜产品交换中原生产的粮食、茶叶、丝绸等生活必需品。如果这些东西可以通过边境贸易获得,就没有必要通过战争掠夺,毕竟,战争是每个人的最后选择。

第2个回答  2019-09-22
张居正在历史上评价很高,主流史学界一致认为,他凭一己之力,延续了明朝几十年的国祚,算得上明朝的中兴之臣。所以这种说法明显是错误的。
第3个回答  2019-09-22
张居正实行的征收现银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明朝的国库,但是却让大部分农民丢弃肥沃的土地不种,跑去做工赚现银,反正最后都是交银子,而种地反而成了一种负担
第4个回答  2019-09-22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张居正对朝廷做了很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