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培养人才的理念

如题所述

大学是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摇篮。一所优秀大学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应该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气,具有创新理念,讲诚信,敢于竞争也善于合作,具有国际视野,他们不光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有能力应对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们希望培养学生具备以下10项素质,其中前5项为实在的技能,后5项为抽象的技能。它们分别是:
  1.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某一学科有深入的了解。
  2.掌握数学分析能力——这是当今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3.多语言能力——这是国际型人才的基本要素之一。
  4.专注力——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本书上或认真听完一场演讲。
  5.文化有效性——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时,可以取得最有效的进展。
  6.逻辑能力——能够批判性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想法。
  7.好奇心——对于新的事物有体验和理解的渴望。
  8.移情力——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别人的想法。
  9.综合能力——能够同时接受两种相对的意见,而不是急于判定孰对孰错。
  10.创造力——不局限于仅仅是模仿他人,而是要能够加入自己的思想。
  在这10项能力中,前4项可以通过阅读、听讲座、自学和测验等进行培养,而后6项则必须通过课堂以外的其他方法来加以训练和提高。一所优秀的大学,应该具备一套体系,来帮助学生培养这10项技能,而具备这些综合素质的人才,一定能够对世界产生影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3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 高水平大学 研究性教学 “创新型”人才
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等教育也将进入普及化历史阶段。届时,将会有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同时涌现一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高水平职业学院,使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在这重要的历史节点,许多学校结合《十三五建设规划》和《双一流建设规划》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试图提出新的更高的战略目标定位。总的趋势是,“985工程”学校,都以“双一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211工程”学校和省部共建类学校多数以定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一些有实力的省属本科院校或单科、多科性大学也以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为努力目标。其中,学科建设思路比较清晰,但涉及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有些问题、有些提法值得商榷和研究。如:如何理解研究型大学和现代大学的研究功能,处理好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如何理解研究性教学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体验真实的科研和实践,实现学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向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转移;如何理解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问题,处理好建设研究型大学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1 高水平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本质特征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大学基本上属于教学型大学。我国高校对研究型大学的提法,源自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211工程”,一批重点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而“985工程”又推动了一批学校在新世纪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或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发展的战略目标。近年来,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战略,各省市和高校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扩大了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学校范畴。
高水平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不是同一范畴的概念,一般意义下不是相互包含的。高水平大学是大学中被公认的具有某种比较优势的学校,而研究型大学是由大学内部所具有的学
第2个回答  2020-11-13
浙江大学校长,973计划项目首席、863计划信息领域专家、国家现代服务业领域总体专家组组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员、浙江省特级专家以及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作为第一获奖人曾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1年荣获“何梁何利”创新奖。

提问1

吴校长您好,请您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和高校自身发展阶段,谈一下当前科技和产业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挑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吴朝晖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看,当前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会聚融合,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需求和挑战,现代大学必须把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摆在更加优先的位置。一方面,产业革命带动科技集成创新加速,工业自动化与物联网、服务网络融合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脑科学和智能科学引起的第二次机器革命,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特别是第二次机器革命预示着一个新阶段,人的体力劳动被加速替代,人的脑力劳动被部分替代,这可能将改变未来人才的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开放式创新加快科技资源的汇聚,全球化进程促使国际创新资源的集聚不断加快,同时通过多学科交叉汇聚融合推动科技变革能力提升。此外,人类探索自身和宇宙的进程提速,特别是生命科学、神经科学、微观粒子、宏观宇宙等领域不断产生新的发现,而基础科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将可能催生技术和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阶段看,目前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全人教育思潮引领全球高等教育的变革,大学教育创新步伐正在加快;教育资源跨境流动共享成为新的常态,国际化与本土国际化深入推进;信息技术与认知科学驱动着教育1.0向学习2.0创新发展,教与学的方式将发生重要变化。

具体来说,在教育理念方面,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和整体性发展。在培养目标方面,高校应对全球化的大潮流,更加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在培养模式方面,不再局限于培养特定学科的专业人才,更加注重通识教育,通专融合成为主流。在教学方法方面,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提出挑战,师生更加偏爱开放式、个性化的学习。MOOC(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因开放共享的优势受到师生的追捧。

提问2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当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请您介绍下浙江大学的发展愿景和发展定位,以及您对这一发展定位的理解。

吴朝晖

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浙江大学的发展愿景。1998年新浙大组建,当时浙江大学就提出要建设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当前,中央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启动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为高等学校的加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在这样的综合改革浪潮中,浙江大学将进一步彰显“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办学定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

我对浙江大学的定位有三点理解。一是“综合型”体系的定位,就是构建一流引领、综合交叉的学科生态体系,建立分层分类、综合协同的办学格局体系。二是“研究型”格局的定位,就是塑造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国际影响、高强辐射的科研格局。三是“创新型”大学的定位,就是要聚焦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生态系统,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培养拔尖创新创造型人才,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服务经济社会及全球挑战重大需求,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培育重大文化传承与创新成果;在创新治理模式方面,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探索完善开放式的国际合作模式,营造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提问3

在创新型大学的定位下,请您介绍下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或者人才培养理念。

吴朝晖

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竺可桢老校长曾经说过:“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面向未来,我们更加强调国际视野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更加强调能力、素质与人格塑造的结合,更加强调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的导向。浙江大学要培养的绝不是仅仅拥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而是未来社会的创新者和领导者。他们或是引领前沿的学术大师,或是治国兴邦的政治精英,或是创造财富的商界巨子,或是弘扬风尚的思想巨擘,但无一例外的是,大学教育给予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造就了卓越的综合素质。他们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富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不仅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交流能力,还应敢于挑战权威、质疑问难,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仅具备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能力,还要保有跨越国籍和文化差异的全球视野;不仅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格,还应具有胸怀家国的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