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名称的由来?

如题所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地处贵州高原的六盘水市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城市,是当年大三线建设的产物。  1964年5月,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基础工业和备战的指导思想,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战略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决定把沿海工业向西南(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迁移,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用两、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投资千余亿元,在西南、西北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建成以攀枝花(四川渡口)钢铁基地为中心,及相应的交通、煤炭、电力、建材与有色金属(铜、铝等)工业基地,为了长期备战同时还安排了配套齐全的军事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基地,使地处战略后方的大三线成为一个初具规模、门类齐全、行业配套、独立生产的工业体系。这是一个宏伟壮观的战略规划。   1964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煤炭工业部按照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开始对西南三省19个矿区进行实地考察,结果认定地处贵州西部的六枝、盘县、水城矿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7月在四川西昌召开的西南三线建设长远规划会议上确定六(枝)盘(县)水(城)煤炭工业基地为三线建设重点配套项目。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委、经委和煤炭部等还在北京、重庆、贵阳、昆明、成都、渡口、会里等地开会讨论六盘水煤炭工业基地建设的问题。总的布局设想是按照当时六盘水矿区的精查储量(87亿吨),先在六盘水安排1千万吨左右的设计生产规划,经过10年努力后,在六盘水周围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如纳雍、织金等地),最终建成具有2-3千万吨生产能力的煤炭工业基地。不仅要保证攀钢用煤,而且能解决南方各省(如两广、两湖、江西等)长期用煤必须“北煤南运”的重大压力问题。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落实毛泽东同志“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全国各行各业和国家各个部委都投入了大部或主要力量,积极参加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工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即为三线建设的主要工业布局和建设规划奠定了基础。国家煤炭部、铁道部、交通部、冶金部、建材部、水利电力部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工程兵分别奉命派遣大批地质、设计、施工队伍开进六盘水地区,到1966年7月止,已集中了7万多人的建设队伍,加上地方支援力量,共有10万余人投入了六盘水开发会战。在建设方式上采取了用大兵团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办法;在领导体制上采取建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等各级战斗指挥部及党的组织,建立矿区人民委员会,实行党政一体、高度集中、政企合一、工农联盟的办法,同时借鉴国外托拉斯的经验进行管理,还采用了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工改兵)的办法;在指导思想上以解放军和大庆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上采用先进技术,生活上因陋就简。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富春、彭德怀、李井泉、余秋里、谷牧、程子华、吕正操等先后到六盘水矿区视察,对六盘水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所有参加六盘水会战的干部职工,在毛泽东同志指示的鼓舞下,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以极高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创造了惊人的业绩。仅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荒凉落后的六盘水地区就开工了矿井12对,生产能力达825万吨;洗煤厂4个,洗选能力410万吨;还建成了为其配套的机械制造厂和修配厂、电厂、矿灯厂、火药厂,以及矿医院、总仓库、水源、铁路专用线、公路等等。在重点开发六盘水煤田的同时,西南环线成都-昆明、重庆-贵阳、贵阳-昆明三条铁路开工建设,水城钢铁厂、水城发电厂、水城水泥厂等冶金、电力、建材工业迅速兴起。  正当六盘水三线建设初步取得成果,各项工作开始走向正规的时候,文化大革命运动暴发了,六盘水被戴上了“黑样板”的帽子,整个矿区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及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广大共产党员、干部、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支援六盘水建设的解放军指战员共同努力,六盘水矿区的开发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73年,历经8年的大会战基本结束,支援六盘水建设的部分单位、部队3万多人奉命调离。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并开始抓整顿,煤炭部渡口现场会肯定了六盘水是三线建设的“红样板”,六盘水的开发建设又逐步恢复。到了1978年,六盘水矿区建设已初具规模,成为一个以煤炭为重点、包括冶金、电力、建材等工业在内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六枝、盘江、水城三个矿务局已建成矿井22对(投产21对),设计总能力1120万吨,建成洗煤厂5个,设计能力491万吨,建成了为煤矿生产服务的机械制造厂、矿灯厂、火工厂等;水城钢铁厂已达到年产25万吨生铁;水城发电厂年发电量已达到5万瓩;水城水泥厂已年产水泥60万吨。三线建设的伟大成果,为六盘水地方政权的形成奠定了坚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组织基础,为六盘水的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考虑到六盘水的长足发展和便于实行全面规划统一领导管理,贵州省政府于 1975年5月向国务院建议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省辖市)。1978年12月18日,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当天,国务院以国发(1978)264号文件批复,同意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级特区。从此,在党的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六盘水市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六盘水市的体制沿革]  1964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战略决策,6月确定贵州省的六枝(时属安顺地区)、盘县(时属安顺地区)、水城(时属毕节地区)矿区为三线建设重点。1965年1月,经国家经委批准成立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西南煤指),3月,中共贵州省委支援三线建设领导小组成立。1965年11月29日,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决定设立六枝、盘县、水城矿区人民委员会,受煤炭工业部和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双重领导,从贵州省的六枝、盘县、水城、威宁、普定、镇宁和云南省的宣威划出部分区、社(队)归新成立的三个矿区,原六枝、盘县、水城三县仍归安顺、兴义、毕节地区管辖。1966年2月22日,矿区改称特区。4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六盘水地区工业建设总指挥部。1967年春,贵州省军区对六盘水实行军事管制,六盘水地区工业建设总指挥部自然消失,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名存实亡。1967年10月29日和1968年4月18日,经贵州省革命委员会、贵州省军区批准先后成立水地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地革筹)和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地革委)。1970年12月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复同意成立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为地区一级政权机关,撤销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原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分别与郎岱(六枝)、盘县、水城三个县合并为六枝特区、盘县特区、水城特区,行使县一级职权,归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8年12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六盘水地区改设为六盘水市(省辖市),下辖六枝、盘县、水城三个特区。 1987年1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水城特区,分设钟山区和水城县; 1999年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盘县特区更名为盘县。至此,六盘水市辖一特区二县一区,为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人口266万,面积9914平方公里。   [六枝特区] 原为郎岱县。1950年1月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安顺专区。 1960年5月27日撤消郎岱县,改设六枝市。1962年10月2日六枝市改为六枝县。1965年11月29日三线建设时期在六枝境内设立六枝矿区人民委员会,受煤炭工业部和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双重领导,六枝县仍归属安顺专区。1966年2月22日,矿区改称特区,同时六枝县复名郎岱县。1970年12月2日,原六枝特区与郎岱县合并为六枝特区,归六盘水地区领导,行使县一级职权。 1978年12月18日,六盘水地区改为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名称不变,归六盘水市领导。   [盘 县]  原为盘县,1949年12月解放,1950年4月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兴仁专区。1952年12月4日兴仁专区改为兴义专区,盘县隶属关系不变。1956年7月18日,兴义专区撤销,与安顺专区合并,盘县归安顺专区。1965年8月17日恢复兴义专区,盘县复归兴义专区。1965年 11月29日三线建设时期在盘县境内设立盘县矿区人民委员会,受煤炭工业部和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双重领导,盘县仍归属兴义专区。1966年2月 22日,矿区改称特区。1970年12月2日,原盘县特区与盘县合并为盘县特区,归六盘水地区领导,行使县一级职权。1978年12月18日,六盘水地区改为六盘水市,盘县特区名称不变,归六盘水市领导。1999年2月 28日,盘县特区更名为盘县。   [水城县] 水城县,1950年2月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隶属毕节专区。 1965 年11月29日三线建设时期在水城境内设立水城矿区人民委员会,受煤炭工业部和贵州省人民委员会双重领导,水城县仍归属毕节专区。 1966年2月22日,矿区改称特区。 1970年12月2日,原水城特区与水城县合并为水城特区,归六盘水地区领导,行使县一级职权。1978年12 月18日,六盘水地区改为六盘水市,水城特区名称不变,归六盘水市领导。1987年12月15日,撤销水城特区,分设水城县和钟山区。   [钟山区] 1987年12月15日,钟山区建立,为县级区,归六盘水市领导。参考网站: http://sw.gzlps.gov.cn/art/2005/03/26/art_4903.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