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保姆的感情,已经超越了父母,这正常吗?

如题所述

孩子谁带跟谁亲。

那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还行,可要是保姆带大的孩子呢?

会养成别人家的孩子吗?

最近就看到知乎上的帖子问“保姆带大的孩子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还亲吗”?

最高赞的一条回复讲述了一家人的故事。

这家人父母在日本工作,孩子留在老家由阿姨照顾,一直带到初中,阿姨会定期带孩子去看望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后来孩子管阿姨叫妈,在阿姨面前放的开,反而在父母很拘谨。

有人说,好好的孩子养成人家的,养育之恩都大于生育之恩了。

也有人说,这孩子被阿姨带的很好了,阿姨也很有界限感,孩子之所以管阿姨叫妈妈,其实真的只是孩子情感上的需求。

突然想起年初回老家时,听到三姨唠了一件事,姐姐的女儿一直养在三姨身边,她说小孩有时候说话太好玩了,有一天小孩突然问,阿婆,我能喊你妈妈吗,哎呀,笑死我了……

在场听的家中长辈们都乐的前仰后翻,觉得孩子天真烂漫,童言无忌。

可我却听的有些心疼,孩子哪会无缘无故说这句话,她不是天马行空,只是不想空缺妈妈这份情感罢了。

每一个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的家庭,都会有很多不得已的苦衷,每一个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无论是带在身边还是放回老家,其实都是以放弃一些东西来获得一些东西的。

说不出什么选择一定好,可从孩子的心中来说,再苦再难,只要在父母身边,都是极甜极好。

虽然我试着去理解这对父母的难处:但凡有办法,谁会愿意丢下孩子?

可无论如何对孩子造成的伤害还是难以弥补,所以有句话尽管已经被提过无数遍,还是想再说一次:

再苦再难,努力到无能为力也请多坚持一次,把孩子带在身边。


01

想象中为娃而好,事实上伤娃最深

有数据显示,被留在老家扶养的孩子中约有40%每年与父母见面不超过2次,20%的孩子每年与父母联系不超过4次,这其中70%出现了心理或者行为异常。

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突然消失,没有音讯,会怎么样?

一个6岁的女孩就经历了这一遭。

小懿今年6岁了,在幼儿园上了两年的学,起初一切都很顺利,但在今年寒假开始就再没见到自己的父母。

原来小懿父亲经营的公司运营不善,外借欠款也收不回来,导致他无法支付幼儿园的费用,孩子的母亲又同样没有扶养孩子的能力,就这样交不起费用的父母,选择了一条让孩子承担的路——把孩子留在园里。

小懿在父母消失的这许多时日中,面对记者的“想爸爸妈妈”的问题时,甚至是回复的“不想”!

这大概是见过的最小年龄的哀莫大于心死的模样吧。

有网友说不去评判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我只关心孩子滞留的这一年是怎么过的。

已经被父母丢下了,她会不会超级害怕有一天会被照顾她的园长也丢下?如此这般,每天谨小慎微的生活着,不敢有愿望,不敢放心玩。

丢下孩子,让孩子在和自己平行世界的另一个空间,想象他应该不会过的太差,以此慢慢解决面临的困境。

即使一切平安,对孩子也是一辈子的伤害,失去的安全感,永远也找不回来了。

可见,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怎么样。

一次带孩子坐火车回老家,对面一对年轻的小夫妻看着孩子特别喜欢,就问多大了,闺女自己回答说2岁了,小媳妇说那跟我们家差不多大。

我问你们这趟是回老家吗?

小媳妇说,是啊,一年多没回去了,趁着暂时手上没活,有票,就回家看看孩子。

她一边说着,一边看着小朋友,眼睛里都是思念的爱。

我说那回去的话,孩子肯定开心坏了,可以见到爸爸妈妈了。

小媳妇听了却有点不好意思的说,也不知道孩子还认不认识我了,没回去也没怎么给孩子视频过。

我说为什么呢,不想孩子吗?

她说,想啊,可打电话回去,孩子总哭,想妈妈,挂了电话她也内疚,老人那边也要哄好久,就想着自己老人带,总不会亏待孩子的,就不打电话了吧,省的孩子难过。

讲完,大家都沉默了。

即使爷爷奶奶照顾再细心,怕是也填不满孩子夜夜对父母的思念吧。

父母以为孩子给铺好了路,做了既不耽误工作赚钱,孩子又能得到很好的照顾的“万全之策“”,事实上却让孩子失去了最好的依赖。

想许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却忘了最高的起跑线其实就是自己,拼命赚钱的父母,什么都没落下,独独错过了孩子成长。

02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是他寻找安全的起点

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曾提出依恋理论,他说依恋并不是单纯的来自母亲的喂食或者是人类的天性,而是整个生命都存在的,但这种依恋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

失去父母这个安全基地,就失去了生命中最初的安全感。

被用心陪伴的孩子一生都被这样的童年治愈,独自生活的孩子却可能要用一生去治愈缺失的安全感。

武志红老师在《家何以伤人》一书中提到一位绝望母亲的来信:

她说她的二女儿小芸出生后,为了逃避罚款,将刚满月的小芸交给外公外婆扶养,等上学了孩子被寄养到舅舅舅妈家,但她从来没有亏待孩子,每年都会给孩子买很多东西,孩子很懂事,成绩也好。

在一次体育比赛中孩子摔伤,她带着孩子各地治疗,手术后孩子回老家独自去做长达8个月的针灸恢复治疗,她说孩子真的很让她放心。

手虽然恢复了,但孩子的成绩却一落千丈,还沉迷网络,她很着急,便把孩子接到身边读初中。

一开始孩子很听话,没过多久又忍不住上网,丈夫先是严加管教,收效甚微,后来就限制零花钱来阻止孩子上网。

谁知,没有零花钱的孩子开始撒谎盗窃,辗转几个学校,最后都被劝退。

母亲绝望了。

可对小芸来说,她早在被留在老家时,就绝望了,她想母亲给她买很多东西不过是因为她成绩好,之所以带她各地求医,只是怕她从此残疾,不能学习,谁也不会要一个残疾的没有未来的孩子。

在失去了成绩这个唯一的砝码时,小芸以为回到父母身边可以得到安慰,却被父母不断指责。

虽然已经上初中的小芸,可心还停留在苦苦寻找安全感的小女孩的阶段,她最需要的不是严厉的引导,而是父母的温暖。

真的没有无缘无故就变坏的孩子,有的只是放弃陪伴,却又期待坐享其成的父母,失去依赖的孩子,像水中浮萍,总在寻找栖身之地。

03

为人父母,再苦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亲手抚育孩子,是孩子的幸运,也是父母的修行。

前不久看到一则让人泪目的新闻,一对外卖骑手夫妇的儿子患有重度听力障碍而影响了学说话的能力,这对年轻的父母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也给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沉重的压力。

但即便如此,他们从没想过放弃,夫妻俩一面拼命工作攒钱,一面辗转多个城市给儿子治疗,工作太忙担心照顾不到孩子,他们就把儿子带在身边,送餐电动车就成了孩子的摇篮。

当儿子有机会戴上人工耳蜗,口齿清晰的喊出一声妈妈的时候,哪怕隔着屏幕都不觉泪目。

看着照片中孩子和父母的互动,一家人在一起时的笑容,就知道,为父母则刚,排除万难带着孩子,真的很暖。

历经千帆,一路相伴,爱意丛生。

还记得武汉那位带着女儿出车的出租车司机李妈妈吗?疫情封城间,她带着女儿待在8平米的宿舍里,每天煮面条或者汤饭,加一点点菜,再困难也没有像社区求助,自己还主动请缨做医疗队接送志愿者,女儿感冒,她焦急陪伴照料了十多天,孩子才恢复,待到援鄂医疗队撤离的那天,李妈妈带着女儿出车欢送他们。

那条路是她带着女儿走过无数遍的路,欢送那天几十台车,浩浩荡荡地开在空寂的路上,她哭了。

难吗?真的很难,可在这最难的时候,女儿一定更想有妈妈守在身边。

这样的爱,会温暖孩子一生,也会温暖自己一生。

04

最近在案板下端正坐着学习的孩子让很多人感动,同事甚至会用这个小姑娘的例子来教育自己家孩子,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努力上进。

嘈杂的环境,狭小的空间,要说父母没有一丝丝的难过也不现实,但对孩子来说,有爸妈的地方,那案板下的一方土地就是温暖的,于父母来而言,孩子在身边的日子,那案板上的纷纷扰扰让人干劲十足。

港片里经常说的一句台词: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齐齐的。

艰难困苦都是一时的磨砺,黑暗终究会过去,明天总归会到来,父母与子女在一起,就是彼此最大的幸运。


如果能在一起,就尽力在一起,如果不能,那也保持最大限度的联系,保持住爱的温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0
不正常,这一现象反射出了父母对孩子的忽视,使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关爱,所以才会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保姆身上。
第2个回答  2021-01-20
正常,因为保姆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多,孩子依赖于她。
第3个回答  2021-01-20
这当然是不正常的,父母应该多培养亲子关系,不应该总是忙于工作,不然这样忽略了孩子,会让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