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其他科目融入语文教学中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2-09
21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大背景的时代,我国所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文化环境。在这里,多元文化共同生存和发展,并日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生活在多元文化领域里的中小学生接触最广泛的一门学科莫过于语文学科,如何将多元文化恰如其当地融入语文学科中,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健康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去深思。

一、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
1、多元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政治基础,这些会造成不同的文化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迁移,大杂居的现象十分明显,多种文化的混杂也随之而来。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

[①]从一个社会所包含的范围来看,多元文化可以包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阶层文化、性别文化、年龄文化和群体文化等。后来有学者又进一步指出:“在世界多民族的多种文化共存的前提下,对其自身以外的任何一种文化,采取认同态度,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双向交流,以利于自己的发展,这就是多元文化”[②]由此看来,多元文化主要指在同一个地方,除了主流文化之外,其它的各种文化都能共同、平等地发展。
2、语文教学
相对于“课程”静态地分析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学”主要是从动态的方法层面上去研究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然而任何一个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根据。语文课程作为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凭借,它规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宏观目的。对于语文教育的目的,著名的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过:“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在传递文化和建构灵魂和人格,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等方面,承担着尤为重要的责任。”[③]新课改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提倡语文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语文素养即是“以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为主干,至少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一般智力、社会文化常识和情感意志与个性等五个基本要素在内的有机复合体” [④]。由此看来,积累社会文化已成为语文教育目的之一。
3、多元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联
首先,语文教学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多样的中华文化作为既定的社会遗产,是需要一代代人去传扬的;外国文化作为一种陌生文化,他要在中国获得传播和发展,也要依赖于教育的发展。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科目,接受人群的广泛程度是其他活动所无可比拟的,且中小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接受又是最快的。因此,语文教学可谓是促进多元文化频繁交流和发展的主战场。
其次,多元文化为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多元文化这一背景要求语文教师要相信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为前提。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依据学生的学习型式而有所不同,并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的合作思考,帮助他们发展起自己的概念图式,从而使学生能有效地去学习。再次,语文教师应坚持民族平等和两性平等,并对所有的学生都抱有较高的期望,从而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概念。这些要求都为多元文化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指出了一条明路。

二、多元文化介入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很多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已能很主动地将多元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这一实践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纵观整个语文教学领域,其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颇多的问题,笔者根据几年的校内外听课经验,在查阅众多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以后,将这些问题归结如下。
(一)教学内容:不够多元
1、语文教材选文文化不够多元
现今语文教师的教学大都都以教材为纲,因此教材的内容大致可等于当今语文教学的教学内容。据统计,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材中,体现精英文化的文章占据了90﹪,体现主流文化的文章占据了10﹪,学生极少能看见体现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文章。此外,在对外国文章的选取中,欧美等地国家的文章占到了外国文学选文的90﹪,亚非拉等国家的作品则极少看到。再从性别角度来看,语文教材中体现男性文化的文章占据了绝大部分版面,而体现女性文化的文章在数量上则大为逊色。这种选文结构无疑在为学生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发展跨文化能力的道路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2、教师授课内容文化不够多元
从语文教学的课堂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并不注重从课文中挖掘多元文化的特点。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大致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字上面,而忽视了课文中的文化特点,导致教学内容单一。高中阶段的教师又迫于高考的压力将教学内容放到考点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在多元文化方面的积累。此外,对于一些蕴含多元文化的文章,由于教师对陌生文化驾驭上的弱势,使得教学内容依然呈现出单一文化的现象。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由于自身多元文化的限制,仅仅只是从教参上,从主流的观念上,刻板地总结出资本主义金钱至上观念下的人们的各种形象。这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不能丰富学生的文化常识,而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地记下众多的条条框框。这样很容易阻碍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多元化流于形式
新课标以来,多样的教学方法备受重视,教师们各尽所能,采用了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然而,这众多的教学方法,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运用起来,大都都只是流于表面,虽看起来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上,学生并没有从这热热闹闹的多元教学形式下获得自己的文化素养。
如表演法就是教师常用的方法之一,有时是教师演唱歌曲,有时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表演,并试图通过这些表演来让学生达到理解教材内涵的目的。如有一位教师在教授《孔乙己》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模拟一个真实法庭,法庭主要展现孔乙己告状的情景,并让学生为孔乙己的起诉条件进行辩论。之后,再让学生将这一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一直是一个围观者的角色,只是在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评价。这一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孔乙己身上的文化特点吗?显然是不能的,孔乙己甚至被有的学生强烈推荐去当官。这种脱离文本内涵,脱离时代背景的表演法只会让教学方法流于形式,学生在其中受不到任何的文化熏陶。
(三)教学评价:考试指导一切
虽然课堂上的教学评价有所缓和,出现了多元化评价的苗头,但是就语文教学这个大环境来说,教学评价只有一种,就是用考试来决定一切,分数成了衡量所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最终标准。
这种以高分为目标的教学可以说只有功利,而无任何的文化熏陶。于是,高分低能成了这种教学评价下的学生的代称。在这种教学评价下,学生用死记硬背和重复的机械训练来获取高分,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它将学生的价值局限在记忆力、应试技巧及知识量上,以至于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及认识创造力;它用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动探索,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更无从谈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了。

三、多元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未来模式展望
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现今,少数民族及外来人口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多元文化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中国的语文教学,应在结合本土精神文化的特点之下,以多元文化为指导,探索出将多元文化融入语文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需要教学中各个环节的配合,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设计、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多元综合等。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设计
在多元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学生即兴反映的多样性,必定造成教学目标的盲目性。语文课的教学目的,要以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并通过教师教学、课内组织学生讨论等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语文的情趣,发展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感受与鉴赏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等。只有当语文教师在明确设计和严格地执行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学过程才能围绕着这一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行展开,学生也才能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探讨和学习,进而感受到多元文化融入中的语文魅力。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融合
现今的多元文化语文课堂可谓说是一个大杂烩。其中有来自教材的显性文化、来自教师的隐形文化和来自学生的背景文化,这些都能导致教学内容的多元。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必须兼顾来自这几方面的文化,形虽散但神绝不能散。这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必须在尊重、涵盖和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依据所处环境的特点将多元文化进行有效地融合。这一融合要在以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的前提下,汇合来自各个国家、民族、地域和阶层的优秀文化。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选择
开放的教育环境为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了众多的可能,有讨论法、表演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然而这些教学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并非所有的语文课都能采用同一的方法。在多元化的语文课堂中,有效教学方法的选用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因素:其一,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其二,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其三,必须考虑良莠不齐的学生文化水平;其四,必须依据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选择出来的教学方法才能发挥语文课堂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教学评价的多元综合
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对语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也应该立足于这三个维度,不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而应坚持以生为本,树立与多元文化教学观相适应的发展性评价观念,并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在这种发展性的评价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将对学生的日常评价、阶段性评价和期末的终结性评价等综合起来看一个学生成绩和成长。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开发学生的潜能,并让学生在评价下树立自信心与自尊心,积极向上,从而使他们在良好的心态下接受优秀的多元文化的熏陶,并将其与自身文化进行有效融合。

多元文化在语文教学融入过程中出现得问题或许在未来将表现得更为多元。那么,语文教育将永远没有办法来完成文化的使命。未来的多元文化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可能更像是一把双刃剑,使得中华民族在享受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五彩斑斓之时,又不断地受到来自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文化迷失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