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该不该打孩子,就算一次

如题所述

孩子到底该不该打?父母在这六种情况不能打孩子
这位知友,中国自古对孩子的教育就信奉“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小编就深有体会。父母该不该打孩子呢?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父母该不该打孩子受到质疑,父母该不该打孩子?一起来看看。

一、父母该不该打孩子
关于体罚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简要概括,有如下几点。
不打派主张:打孩子会造成不良影响
1、影响亲子感情
打孩子会导致孩子恨父母;使亲子感情疏远,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尤其是做错了事后,都不敢跟父母讲。
2、养成暴力倾向
孩子的模仿性是很强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中,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3、伤害自尊心
孩子虽小,但有自尊心。大人打他,是对他所做的事情以及他整个人的否定,尤其是在同伴或外人面前挨打时,他会觉得很没面子。
4、造成懦弱、自卑的性格
孩子做事时,因为害怕可能会遭到父母的惩罚,所以会思前想后、畏首畏脚;在他人面前时,也会因为害怕做错了会招致父母的责备,不敢流露自己的真性情。
5、导致拘束、紧张情绪
孩子在父母面前放不开,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6、学会撒谎
因为害怕挨打,很多孩子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过失,费尽心思为自己的过失寻找理由,于是就有可能学会撒谎。
主打派主张:“打”也有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手段,尽管打孩子看起来很不人道,但也许它本身无所谓好坏。一种看似野蛮的方式,完全可能是出自善良的意图,也可以实现很多高尚的目的。
1、让孩子迅速学会远离危险物,避免肉体的伤害
当孩子没有学会避免伤害,不能理解大人所讲的话,对某些做不得的事情没有记性,父母又没有时间每时每刻陪在他身边的时候,就可以打孩子。
2、避免放纵孩子做坏事
孩子做坏事时,是为了得到一种冒险、刺激的精神体验。如果这时不打他,那么他做坏事时带来的这种体验就会成为唯一的体验。一旦这种“愉快体验” 成为做坏事后的唯一体验,或者因为父母的批评不够,以至于这种愉快的体验盖过了痛苦的体验,孩子就会把做坏事当成内心十分向往的事情,脑海中对于“不能干 坏事”就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3、克服孩子自我中心的倾向,纠正任性
现在,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及爷爷奶奶往往对孩子百依百顺,真的是“要雨得雨,要风得风”。一旦孩子做错了事情,大人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的孩 子,而是怪罪他人或环境;即使知道孩子错了,也会袒护他,认为这是一个“可爱的”错误,不舍得让孩子暂时痛苦一下,不懂得“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不会通过有效方法来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4、学会如何克服挫折,改正自身错误
打孩子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让他有一次面对错误的经历。恐怕每个人一辈子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惩罚。孩子在家中学会了正确对待父母的体罚,那么他在今后遭到惩罚,甚至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受了委屈之后,能够采取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来面对。
5、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正义的观念
在孩子做了严重的错事后遭受体罚,可以让孩子知道正义是不可改变的,犯了错误就应当承担错误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做好事,才会得到积极的奖励。
二、打孩子要掌握分寸
家长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达孩子也要注意掌握分寸,下手过重会打伤孩子的身体。
1、把握轻重。打孩子打到皮肉有一定的痛感就可以了,千万不要过度,更不可用皮鞭、棍子等,以防伤害。
2、把握部位。孩子的身体还没有发育成熟,很多部位都打不得,如打耳光容易致聋,敲打胸腹部会使内脏器官受伤。非打不可时,可打几下手心,或轻拍几下屁股就行了,既达到了疼痛处罚的目的,又比较安全。
为了避免带着情绪打孩子,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语言交流。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是立规矩的过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爸妈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
三、孩子犯错该不该打?打孩子掌握四个原则
“打”是立规矩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打孩子需要掌握四个原则:
1、打孩子不能带情绪。很多父母打孩子并不是出于立规矩等目的,而是被情绪所左右。他们在打的过程中很解气,但打完又心疼,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更加心疼。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假如气都消了,还有必要打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教育孩子的原则是:带着规矩去打,即使情绪没有了,但规矩还在。
2、打孩子前要交流。为了避免带着情绪打孩子,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语言交流。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是立规矩的过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爸妈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规矩在父母之上。这个过程对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能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态度要坚决。
3、不能用手或鞋子打,要“专物专用”。有些人在孩子不听话或犯错时,盛怒之下,一把就将孩子拉过来,抡起巴掌、抄起扫把、脱下拖鞋就打,但这种随意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害怕家长,而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对认错和改正错误更是没有任何帮助。打孩子的时候需要用特定的“道具”,比如木棍或藤鞭。新加坡人的家里都有一根藤鞭,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先跟孩子交流,指出其错误。这样“专物专用”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疼爱他才打他,而是因为他犯了错,父母不得不打他。
4、孩子犯错,父母也要一起受罚。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犯错,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纰漏。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还有时候,爸爸妈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所以,带着爱打孩子的原则之一就是,父母也要跟着受罚。
孩子犯错了,家长先尽量平定自己的情绪,冷静地思考打孩子是不是一个解决办法。
孩子到底该不该打?父母一定要看
父母在这六种情况不能打孩子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
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不要急着去打孩子。等自己改正了这方面的错误,清楚地知道遇到这种事情该怎么做时,再去惩罚也不迟。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
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应等自己怒气平息了,头脑清醒了,再实施惩罚。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神经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情感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3岁的孩子处于游戏期阶段,孩子的自主感十分强烈,同时孩子的良心、道德感也有了发展,自我统一性开始出现,而3岁前的孩子,这一切都没有出现,或者只是刚刚发展。即使是有的孩子过于顽皮,体罚他的时间也只能提前到1岁半,对于1岁半以内的婴儿是绝对不能进行体罚的。
因为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无意识的。在这一阶段体罚孩子,会影响他们做出正常的生理与心理反应,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在1~3岁的阶段,孩子处在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之间摇摆的阶段。儿童迅速学会走、爬、推、拉和交谈等许许多多的技能,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精心保育儿童行为的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如果父母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特别提醒:

孩子不能乱打。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打孩子,但也不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残酷、虐待性地责打孩子,或者没头没脑地乱打一气,逮住哪里打哪里,不管是头部还是脸部。不要用任何工具如鞭子、拖鞋等,用手打屁股就可以了,绝不允许拍打孩子的头、眼睛和耳朵。
特别注意:

1、及时惩罚,不能倒算帐。要坚持随错随罚的原则,这样孩子所做的错事就能与惩罚带来的不愉快建立起联结。这样,他以后再做这些错事时,会立刻想到惩罚带来的不愉快体验。
2、讲明道理,告诉孩子下次应该怎么做。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由于孩子年龄小,即使这次真心说“下次不敢了”,但可能不知道下次应该如何做。因此,父母有必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告诉他正确的做法。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提出的做法是不是超出孩子的界限,给他的建议是否容易做到的,而不是孩子根本做不到的。
3、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尽管小,但有自己的脸面,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他是不甘落后的。一旦别人知道自己挨打了,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像大人一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4、不能经常打孩子。俗语道:“常骂不惊,常打不怕。”孩子要是经常挨打,由于“久经沙场,千锤百炼”,就会变得“软硬不吃,刀枪不入”。记住,体罚绝对不是教育的主要手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7-01
养出好孩子。严字当道还是宽为原则?
孩子犯错。对于父母来说,敏感地认识到问题的性质,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要在关键的时候,用规范去约束孩子,而这种规范的意识却是我们的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比较难以把握的,建议再必要的时候以合理地方式规范孩子的行为。
一建立孩子的行为规范
二家有家规
方法并不复杂,就是以家庭“ 法律的形式来确定父母与孩子双方在家庭中的权利和义务。
三批评的艺术
批评要注意时间和场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要及时,要把孩子放在和自己面对面位置上。
相对于打孩子,监督比惩罚更重要,孩子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让家长操心不已,相对于犯错之后的惩罚来说,犯错之前的监督更为重要。
第2个回答  2020-04-07

不能打孩子!

虽说“不打不成才”但是我给只能说这是错的了。因为:

    让孩子有心理阴影        挨打的事情会一直让孩子记忆犹新,即使孩子长大了,想起这件事仍然会十分难受。如果是因为孩子成绩不好而打他(她),会使孩子更加讨厌学习,成绩更差。

    产生暴力倾向        经常打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挨打是正常的,还会打同学,严重的话会让孩子“叛逆",喜欢与别人对着干,外加欺软怕硬

    我总结的就这些了。

第3个回答  2020-03-01
我是一个三年级的女孩。经常被妈妈打。也不知道原因。我准备给他们写一幅信。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可是我心里还是不甘心。尽管外伤已经好了。可是我的心却在也好不了了。我现在很恨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