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成功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合乎秦国国情,顺应民意(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改革措施。而执行起来又非常坚决,因此变法能够成功。

③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也是商鞅变法成功的重要条件。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原有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 

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希望对你有用、有问题可以找我、、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0-31
正是由于它的作用,秦朝的历史才变得如此辉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为维护秦国统治者的利益而推行的一系列变革
措施。
秦国在战国初期,贵族们垄断政权,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比较落后,国君权力较小,
国力很弱,国土常常受到别国的侵占。
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变法
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贵族出身,因是卫国君的后裔,曾以“卫”为姓,
称作卫鞅。按当时习惯,国君的公子后裔,以“公孙”为氏,所以他又称为公孙鞅。商
鞅这个名字,是他在秦国被封为商君而得的。
商鞅到秦国后,宣传“强国之术”,决心协助秦孝公进行社会改革,因此得到秦孝
公的信任,任命他为左庶长。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在商鞅主持下秦国两次公布
了新法,其主要内容有:
(1)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权,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
官爵的等级和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也可以得到官爵,临阵脱逃和投降
敌人的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凡是进行私斗的,按照情节轻重判处刑罚。
(2)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鼓励男耕女织,凡
是劳动好,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赋税。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连同其家属罚作官奴
婢。
(4)加强中央集权,普遍推行郡县制。全国设31个县,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同
时进行户口编制,实行连坐法,规定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什伍中互相纠察告发
“奸人”,有坏人不告发的,什伍连坐。
(5)由中央制定和颁发统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为当时的标准量器,
有利于税收和经济交往。
商鞅新法直接打击了奴隶制旧势力,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它必然会遭到守旧
势力的仇视和顽抗。因此,变法从开始到最后,一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进行的。
开始,以甘龙、杜挚为代表的旧势力公开反对变法。主张“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说什么“依照原来的旧习俗来教导人民,可以不劳而成;根据旧有的制度来治理,官吏
既熟悉,人民也安定”。商鞅反驳说:“制度和法令应该按照当时的客观环境来制定,
治世从来没有一个划一的办法,只要求其便利于国家,不一定要效法古代。商汤和周武,
是没有效法古代而称王的;夏桀和殷纣是没有更改旧制而灭亡的。从此可知,反古未必
错,循礼未必对。”最后,秦孝公表示完全同意商鞅的意见。
商鞅拟好新法,就要公布了。但是,怎样才能使人民相信呢?经过一番考虑,他让
手下的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杆竖立在国都的南门,悬赏有能把它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
人们觉得奇怪,不敢搬动。他却接着又悬赏说:“有能搬去的,赏给五十金。”有一个
人把木杆搬到北门,商鞅立刻赏给五十金,以示信用。接着,公布了新法。
这时候,在朝廷内部新旧两种势力斗争更激烈了。当时有人议论新法不便执行的多
至千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在幕后唆使太子触犯新法。他们企图用这个办法破
坏变法。商鞅说:“太子犯法,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应该给老师处罚。”于是下令把他
俩一个割掉鼻子,一个脸上刺了字。从此再没有人敢议论新法了。为了保证新法顺利实
行,商鞅还杀了贵族祝欢,把捕获的700多个违法乱纪的坏分子押到渭水边上镇压。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面貌焕然一新。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基本废除以井田制为基础
的封建领主所有制,确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在政治方面,基本废除了
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秦国从落后国家,一跃而为“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的强国,
出现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的局面。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太子惠文王继位。旧贵族马上对商鞅进行反攻倒算,公
子虔等强加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用“车裂”的酷刑处死了他。
商鞅虽死,但秦惠王和他的后继者都继续实行了商鞅的新法,所以秦国的国势得以
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第3个回答  2010-10-18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着手。

那时正值春秋战国的乱战时期,群雄林立,狼烟四起,在这之前已经高度发达的奴隶社会的传统格局,包括运行机制、文化礼仪、社会风貌等等已经被打破,大破之后应当大立,然而如何去立、未来的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子,却引发了思想界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争论。

代表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利益的思想家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有崇尚率性自然、清静无为的老庄道家,有合纵连横、游走列国的纵横家,也有观天地之气、察万物之灵的阴阳家,还有主张人人平等、天下大同的墨家思想等等。这即是历史上的诸子百家学说。

但是其中最为著名的还是孔孟的儒家与法家,二者的主张可谓针锋相对。

儒家思想崇尚“仁”,提倡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建立与别人的和谐关系,为人君者应以仁爱待民,为人臣者应忠心不二、侍奉君上。孔子对春秋以来诸侯纷争造成的“礼崩乐坏”非常不满,主张重建古制,遵循古法。

而与此相反,法家认为强有力的制度才是治国的核心,他们否定世袭贵族天然传承的等级制度,鼓励耕战。文化上,法家主张毁弃诗书,彻底与旧文化决裂,冯曾劝王寿道:“书者,言也,言生于时,智者不藏书”,这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商鞅曾说过“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在战国时期“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的殊死竞争的情况下,法家学派这种纯粹功利主义的思想体系在斗争中确实是实用的,秦的统一中国就是明证,而儒家那种固守传统的温和政治主张就未免显得有些“愚远而阔于事情”了。

商鞅变法与其说是商鞅的成功,不如说是法家实用主义思想的成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之下,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从而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第一军事强国,为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也应该看到,法家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地主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转型期,大量拥有土地的地主出现,他们对权力和利益的渴望,使得法家的思维得以延伸和发展,显然一定程度上还在崇尚“固执”的儒家是不可能满足这种新型阶级的。

商鞅之死也很耐人寻味,一方面与他本人的偏执有一定关系,“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使得商鞅在朝廷四面树敌;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奴隶主阶层的势力依然比较强大,代表地主阶层利益的变法显然不会为他们接受。商鞅最终被车裂反映了大家高中课本背得滚瓜烂熟的一句话:“旧势力是不会立刻灭亡滴”:)

但是不可否认商鞅的变法使得秦国开始了以法家思想治国的发展模式,此后的李斯、尉缭、韩非,无不将法家的思想继承并发扬下去。

今归纳如下:

1. 政治方面枣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斩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制定二十级爵枣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废除旧世卿世禄制,今后根据人们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对还�浚��对簧显欤�谑�偶对还啬诤睿���对怀购睢8骷毒粑痪�娑ㄓ姓继镎�⑴�镜氖�勘曜己鸵路�却巍S种贫�恕敖崩��Γ�铣退蕉贰钡陌旆ā=崩��Φ淖鞣ㄊ牵航�湓谡秸�姓兜惺滓桓觯�诰粢患叮�晌�迨���伲赫兜惺锥�觯�诰舳�叮�晌�偈��佟W谑夜笞逦蘧�Φ模�坏檬诰粑弧S泄�偷模�上硎苋倩�还螅晃薰�偷模�浼腋唬�坏闷陶拧Q铣退蕉返淖鞣ㄊ牵何�蕉返模�饕郧榻谇嶂兀�σ孕谭!?nbsp;

(2)实行县制枣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政区单位。分全国为四十一县,县设今以主县政,设丞以副县令,设尉以掌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 制度。

(3)实行什伍制度枣秦之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至此时,均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居民登记于户籍,分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什,同于后代的保甲制度。为了加强管理和统治广大居民,规定什伍之内各家互相纠察,“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2.经济方面枣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有如下三点: (1)废井田,开阡陌枣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废止“田里不粥(鬻)”的原则,准许民间卖买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

3. 废井田,开阡陌图

(2)重农抑商政策枣奖励耕织,凡努力耕织、生产多的,免除徭役。凡从事末业(工商)及因懒惰而贫穷的,全家没入官府,罚为官奴婢。

(3)统一度量衡枣统一斗、桶、权、衡、丈、尺,并颁行了标准度量衡器,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知此量为“升”。由这件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

4.社会方面枣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O年——公元前三三八年),是我国历史上法家思想的主要奠基者,新兴地主阶级杰出的改革家。在我国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大变革时代,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制定和实践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法家路线,先后两次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一跃而为当时最先进的封建制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和广大人民的愿望,因而受到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人们从切身经验中体会到变法革新的好处,为商鞅之法的推行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商鞅变法毕竟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有其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支持变法的秦孝公一死,旧贵族立即反攻倒算,商鞅惨遭杀害,以身殉职。但是商君身死法未败,秦国还是沿着商鞅的法治路线继续前进。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701195.html?si=2

第4个回答  2010-10-16
1先进政治制度发展的必然。
2统治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