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非常非常无聊时该怎么办呢!

普遍

俗称:无聊 ,其实是孤独 我有时喜欢孤独。听说孤独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不管人们怎么努力逃避孤独,孤独感却总在一生的每分每秒中陪伴着我们。如果一定要形容得话,孤独就是灵魂的影子,越是光亮的地方,影子也越深。 我们的文化如果积极认同人的害怕孤独属性,那么孤独感就像饥渴和性欲一样,可以自然地表露并得到合理的满足。可是文化不停的强迫他们回到群体中,心理痛苦因此油然而生。我们的老人总是不停地喊着"不要整天待在家里,去外面去外面",而我需要时间思考.这时候我喜欢孤独.我总是厌烦他们对待孤独的态度. 因为在孤独中 我才能感觉安全,情绪平和,适应。 我们知道饥、渴、性欲正好是人类快乐的本源,认同它像认同人要穿衣吃饭一样,孤独感正好也是迫使人去交际的动力和内因,并能带给人在交际中无穷的愉悦和满足。 从成年开始,因为待遇的好坏,社会鼓励人往高处走,到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并从家庭(群体)分化出来,实现个性独立,多少做了一些挑战孤独感的事。不过个性独立并不意味着害怕孤独的本性使然,只是把从属对象从家庭转移到事业、社会、爱情。社交恐惧的人可能是一种群居本性的自然漂移,但如果社会高度认同独处的人,那么这样的一群正好是富于创造的、沉静的、自给自足的人。那么,孤独症或自闭症或抑郁症就要算是一种对孤独上瘾的人(一种调侃)。如果没有文化的干扰,在自然状态下,热衷于孤独体验也许是人独特的精神享受。但喜欢孤独是对社会的一种否定,文化不想给孤独的人以独处的权利。有歌手张楚唱道: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大家应互相交好,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生命象鲜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没有选择我们都必须恋爱,孤独的人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非常地骄傲,孤独的人象鲜花一样美丽,一朵骄傲的花,风中飞舞,跌落人们脚下,为了美丽的风,在人们眼中逐渐变得枯萎。必须交好,必须恋爱,成了这社会的主流,孤独是不受待见的,成功人士活动都带着现实的目的,有用没用成了他们互相交往的主因。毫无目的生活,顺其自然的生活多么美好。 哲学把孤独、死亡、自由和意义列为人类需要深思、自省的四大课题。孤独感引发人两种基本的心理需求:一是人的归属感,一是存在的焦虑。归属感好理解“我是谁?我有家吗? 我爱谁?我有信仰吗?我的信仰是什么?周围人认同我吗?等等”回答这些问题正是在满足人的归属感。婚姻也常受归属感的驱使,明明知道对方不适合自己,但失去家的孤独恐惧使人屈从在不愉快的关系里。存在的焦虑是与生俱来,正如我们对危险的恐惧,是不被理性、逻辑能够解释。只要活着,由孤独引发的焦虑、彷徨、不可知、慌乱无处不在……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到孤独,怕由孤独感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有人曾在电视类相亲节目中高呼:“我一个人如果死了,烂在床上都没人知道”,这正是孤独引发的焦虑和恐惧。 其实,连上帝也知道孤独是驱使人最好的手段。古版圣经里,人原本是一体,上帝嫉妒人类无忧无虑的生活,把人劈成两半,一半为男,一半为女,让他们一生下来就不得不面对孤独与不完整感,只有努力寻找到另一半,才能摆脱孤寂的折磨。 孤独感是可能战胜的,人不能去压抑它,最好处理孤独感的办法是觉知它的存在,并愿意和它共存。觉知孤独感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孤独刚刚冒头,人立即会去做一些事来“分心”,不让心智感觉到它的存在。 真正可以与孤独共存的人有两种人,一种是得道高僧,躲在深山,远离人类社会,清心寡欲,空泛肉身,直达开悟的境界,这样的人是心灵的超越者。弘一法师李叔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圆寂前在一张纸上写著“悲欣交集”,交给妙莲和尚,并嘱咐他:如在助念时,见我流泪,并非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悲喜交集所感。这样话看似无情,其实是悟了。开悟正是突然悟出人的本性,不再为逃避孤独做任何事。人们举办Party、宴会,放烟火,大宴宾朋,都是为了逃避孤独,增进交往,但是Party过后,依然是感到孤独。 另一种就是在自然中的独居动物。美国的自然科学电视节目,拍摄到深山的一只老虎,它独自一个生存着,自得其乐。镜头展现它吃饱睡足到一个池塘里沐浴,非常拟人化的行为,搔首弄姿,虽然不会笑,却眼带满足,你不得不认为那家伙过的很滋润呢。 在电影《孤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一个人被迫在孤岛上,当孤独袭来恐惧万分却无路可逃,慢慢的接纳了孤独感反倒变得无所不能起来。 只有接纳孤独才能真正地无所不能起来,古今中外许多大家都是在孤独中奋起,为人类文化艺术留下宝贵的财富。当我读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真是被其中的孤独震撼。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那不就是孤独;鲁迅的《野草》更是满纸都是孤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有人听到了在和命运抗争,我却听到的是对孤独的愤怒;《二泉映月》则是孤独的叫人心碎;柴可夫斯基就更不用说了,他的《悲怆》除了孤独就没有别的了。耶稣临死前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难道不就是看到了孤独。还有《红楼梦》,当读者为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唏嘘不已的时候,也许烛光下曹雪芹正孤独着奋笔疾书。 孤独是一种存在,不要逃避它,也不要妄言挑战它。人能做到的只能是平心静气的觉知并接纳它,接纳它与生命并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因为害怕孤独而违心的去讨好某些文化、观念、团体、权利、金钱与关系,真正活出自我来。也许时不待我,但活出真正的自我,是对生命的尊重,是真正的爱自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