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字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中国”二字的由来:据于省吾教授考订:"商代甲骨文没有或,国二字".至周初,金文才出现"或"字,与国字相通,是指城邑.中国的名称出现于西周初期.商代虽然没有出现"中国"的名称,却已形成了以"中商","大邑商"居于中,称"土中"或"中土",四方诸候称东南西北土的制度与地理划分,对周围各族称之为"方",如鬼方等.文献记载西周武王,成王时出现了"中国"一词,确证则见于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此尊上的铭文称:"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辟民".<尚书.梓材>也有成王追述"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记载,这便与上述铭文相互印证,"中国"显而易见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即夏代的中心区域.<汉书.地理志>说:"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候藩屏四方,故立京师".此处"土中"与今汉语成倒装,意思是"中土".中国古代传统边疆观有两大核心理论:一是服事观,一是华夷观.<尚书><禹贡>是最早提出的,详细地描述了五服与国家政治活动中心各不相同的关系,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有五服和九州之域,才有封建统治王权的九五之尊.故<诗经.大雅.民劳>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又曰:"惠此京师,以绥四国".以中国与京师对四方与四国.郑玄<笺>:"中国,京师也".在这里,"国"与"邑","都",是同义词,均指城而言,"中国"即天子所居之城,称之为"京师",以与四方诸侯对举.综上所述,在西周初期出现的"中国",有如下几种含义:一,天子所居之城,即京师.以与四方相对举.二,周灭商以前,以丰镐为中心的周人地区为"区夏",克商以后,以洛阳居天下之中,称"中国"或"中土",是指夏代中心地区,又以商代中心地区为东夏,于是,中国包括丰镐,雒邑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即后世称之为中原的地区.三,指夏,商,周三族融为一体的民族,以夏为族称,也包括夏人的文化.至于周的疆域观念,则不限封在区域以内,还包括"王会"的各族地区.西周晚期,各族内徙,天子地位一落千丈,礼崩乐坏,齐桓,管仲首创"尊王攘夷,以成霸业".及至后来,战国七雄兼并,中国已出现统一的趋势,原来在春秋时还是"夷狄"的,在战国就同称诸夏,不仅说明华夏已经稳定地形成民族,而且也造就了华夷统一的历史条件.至战国,七雄并称'诸夏",同列"中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