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称吃晚饭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古人称晚饭称飧或食,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记载: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隅中)时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

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食不时不食”(见于《论语》),意即: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由于食粮不足,在特别情况下,不是用餐时间进餐。

也被当作一种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怒而下令“且日飨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一般都认为路途中吃点东西休息一下再赶路叫“打尖”,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写过“忽然宝玉的小厮跑来请他去打尖,秦钟远看着宝玉所骑的马,搭着鞍笼,随着凤姐的车往北而去……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也有过“这回出京,在张家湾打尖,看见一首题壁诗,内中有两好的”,这个词在历史名著中出现过很多次,尤其是明清时,可见已经是约定俗成。

扩展资料:

汉代以后吃饭的概念: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

《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

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流逝。而今天人们常用“一日三餐”之词来表示对时光的不同情感,其中包括惜时者的感慨。

宋元时,社会经济发达,衍生了许多民间生活用语,其中就有“打火”。在当时,人一天需三餐,每餐都要引火做饭,做饭只能靠打火石,所以做饭必点火,点火必打火,久而久之,就把做饭叫做“打火”。

这种说法有考古学依据,在元代流行的诸多话本中,一律将吃饭叫做“打火”,这就是证据。可能是年代久远,也可能是路边的旅店写招牌的时候文化水平低,没弄清楚,写来写去就改为了打尖。

以讹传讹,原来的说法反而没人提,旅途中吃饭就自此彻底改为了“打尖”,时间大约是明中期到清初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饔飨飧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9
晚膳
古人一般是一日两餐,即朝食(又称饔)和眬(又称飧),这是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劳作制度与当时食源不充足相适应

汉代把午饭称为“饷”,《说文》:“饷,昼食也。”
饷的读音同晌,饷食就是晌午饭。
虽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三食制,但一般平民仍然每日两餐。
陈直《汉书新证》也说:“汉代统治阶级日三食,一般人民日两食。”

二餐制:
商代每日两餐。
由于照明困难,古人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所以早饭不能太早,晚饭不能太晚,每日两餐正是同这种生活习惯相适应的。
朝食
第一顿饭叫朝食,又叫饔(yong)。
时间大约在上午九时左右。古人把辰时(上午七至九时)称为“食时”,就是人们用早饭的时候。
也有的古书记载朝食在巳时(上午九至十一时),比辰时晚一个时辰。
因此我们估计朝食在辰巳之间,即上午九时左右。
《汉书·韩信传》记载,韩信未得志时曾寄食于下乡南昌亭长家里,亭长的妻子很讨厌他,一大早就做好饭吃了,等到“食时”韩信来吃饭,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晋之战,齐侯下令“余姑翦灭此而朝食”,就是想消灭了晋国军队再吃早饭,表现了齐候的麻痹轻敌,结果吃了败仗。
哺食
第二顿饭叫哺(bu)食,又叫飧(sun)。
时间大约在申时(十五时至十七时)。因此古人又称申时为“哺时”,又写作“晡时”。
古人哺食多半是把朝食剩下的熟食加热一下就吃,不再做新饭。
飧字,《说文》:“飧,哺也 ” 。解释为“食之余也”,就是剩饭。
由于每日两餐,两餐之间工作、学习,所以古人没有睡午觉的习惯。
《论语.公冶长》记载,孔子的弟子宰予昼寝,孔子大发脾气,骂他“朽木不可雕也”,正是因为一天工作时间只有六个多小时,中间再睡个午觉,那就干不了什么事了。
两餐制的情况一直延续到现代,至今北方农村在农闲季节仍然保持每日两餐的习惯。
说明两餐制是与古代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相适应的。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6-11
用晚膳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