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潮汕工夫茶的诗句

如题所述

潮汕工夫茶的清雅脱俗,自古以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许多赞美潮汕工夫茶的诗句。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潮汕工夫茶的韵味,展现了潮汕文化中独具一格的茶道风情。
潮汕工夫茶讲究选水,古有“山泉为上,井泉次之,自来水最差”的说法。山泉甘冽清澈,冲泡出的茶汤色泽明亮,香气宜人。诗人李凤翔有诗云:“嫩叶香芽玉色新,山泉瀹茗始上品。”这句诗点出了山泉水的珍贵,并赞美了用山泉水冲泡出的工夫茶的绝妙滋味。
潮汕工夫茶的茶具也别具一格,有工夫茶壶、工夫茶杯、茶海、茶盘、茶漏等,每一种茶具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既实用又美观。诗人黄赞有诗云:“红泥小壶承清露,玉瓯添香试新茗。”这句诗描绘了工夫茶壶和工夫茶杯的精致,并赞美了用工夫茶具冲泡出的工夫茶的甘醇香甜。
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技艺同样讲究,有“关公巡城”和“凤凰三点头”等独特的冲泡手法,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让茶叶充分舒展,茶香充分释放。诗人许岐有诗云:“手中金匙抓嫩芽,汤沸冲入琉璃瓯。凤凰点水珠玑落,功夫有序品茗香。”这句诗生动地描述了冲泡工夫茶的过程,并赞美了潮汕工夫茶的冲泡技艺之美。
潮汕工夫茶的品饮讲究细品慢酌,通过反复冲泡,让茶汤的滋味慢慢释放出来,感受茶叶的香气和滋味的变化。诗人林万有诗云:“啜茗清香赛琼浆,三巡四转神气爽。齿颊留芬意犹在,余香绕舌味无穷。”这句诗描绘了品饮工夫茶的惬意与满足,并赞美了潮汕工夫茶的醇美余香。
潮汕工夫茶的茶文化内涵丰富,不仅是品茗之乐,更是待客之道和交友之道。诗人陈家有诗云:“一杯工夫茶,半世浮名抛。客来倾心诉,友谊建天涯。”这句诗表达了潮汕工夫茶在社交中的作用,并赞美了潮汕工夫茶的助人交友之功。
潮汕工夫茶的诗句,不仅赞美了潮汕工夫茶的色香味和冲泡技艺之美,更体现了潮汕人民对工夫茶的喜爱和重视。这些诗句既是潮汕工夫茶文化的传承,也是潮汕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23
1. 关于潮汕工夫茶诗句
关于潮汕工夫茶诗句 1. 有关工夫茶的诗歌主要有哪些
工夫茶这种流行于潮汕一带的品茶风尚,以其雅洁的茶具、精美的冲泡技艺,带 给人诗情画意般的享受,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一些名人、学者纷纷赋诗写歌,留 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和美好的回忆。

像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在1962年来到广东汕头, 品尝了工夫茶之后,便吟出“品罢工夫茶几盏,只羡人间不羡仙”的诗句;现代著名 女学者冼玉清教授也对工夫茶发出"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的赞美。 茶灶 陈恭尹(清) 白灶青铛子,潮州来者精。

洁宜居近坐,小亦利随行。 就隙邀风势,添泉战水声。

寻常饥渴外,多事养浮生。 舟茗 陈王猷(清) 穷已如黄九,犹将茗碗行。

燃炉风欲破,沽水雨初晴。 秋影来无色,江涛近一声。

旗枪新辨味,最是武夷精。 工夫茶 陈檗仁(清) 宜兴时家壶,景德若深杯,配以幔亭(武夷)茶,奇种倾建溪。

瓷鼎烹石泉,手 扇不敢休。蟹眼与鱼眼,火候细推求。

焴盏暖复洁,一注云花浮。清香扑鼻观,未饮 先点头。

咏工夫茶 陈坤(清) 何人曾识赵州来,品到《茶经》有别裁。 不咏卢仝诗七碗,金茎邑露祗闻杯。

潮州春思 丘逢甲(近代)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 小砂壶瀹新鹪嘴(凤凰水仙),来试湖山处女泉。

潮汕工夫茶歌 张华云(当代) 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

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 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 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

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

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

罐推孟臣小,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

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 围细末,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 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

一冲号为皮, 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

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 清宿食。

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

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 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

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〇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 因知 工夫茶,最具凝聚力。

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
2. 求关于潮汕功夫茶的论文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1886。
3. 麻烦大家帮我找 关于 潮汕工夫茶 的有用资料~这是我要写 作文的材料~
潮汕工夫茶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

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

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

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

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汕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汕工夫茶的。

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

潮汕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

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

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潮汕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汕工夫茶(三) 乾隆嘉庆之交,上述品茶方式流行到粤东,“工夫茶”也由茶名被借代而且成为这种品饮程式的名称。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

俞蛟是浙江山阴人,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任广东兴宁典史,《潮嘉风月》所记载的大约是一段时间的闻见。俞氏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

炉形如截筒,高绝 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 者可受半升许。

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 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 。

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

壶、盘与 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

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 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 嚼梅花更为清绝。

蜀茶久不至矣,今舟中所尚者,惟武夷,极佳者每斤 需白镪二枚。 这一段记载,对当时韩江六篷船上的饮茶习俗有很详细的描绘。

六篷船上所用的烹茶器具,有泥炉、瓦铛(砂铫)、宜兴紫砂陶壶、花瓷小茶杯和茶盘,还有垫茶用的棕垫、煽火用的纸扇和夹木炭用的竹夹,茶具已相当齐备。茶叶用福建茶,尤尚武夷茶,以及投茶、冲泡、淋罐、筛茶、品呷等程式,也和今天相同。

作为品饮程式的工夫茶至迟到这个时候已经名实具存了。 不过,当时工夫茶并不只流行于潮州。

《潮嘉风月》所记六篷船主人,往来韩江上下,有的是梅州人,有的是兴宁人,并不都是潮州籍。道光以后,闽南的工夫茶俗也仍然十分流行。

道光十二年(1832)修《夏门志》卷十五《风俗记》载: 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

茶叶重一两,价有 贵至四五番钱者。文火煎之,如啜酒然。

以饷客,客必辨其香味而细啜之,否 则相为嗤笑。名曰工夫茶,或曰君谟茶之讹。

彼夸此竟,遂有斗茶之举。有其 癖者,不能自己。

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亦尝试之,殊觉闷 人。虽无伤于雅,尚何忍以有用工夫,而弃之于无益之茶也。

施鸿保《闽杂记》也说: 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曰孟。
4. 关于《潮汕工夫茶》的作文500字
功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

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所谓的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

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主要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乌龙入宫,淋盖刮沫、高冲低洒、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同样喝茶的礼节也要注意。

一般是三个茶杯放在一起,意为品茶,筛茶人一般是要等到别人喝完了才喝,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还有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拿离自己最近的那杯。( 溧阳市社渚阿林 - 溧阳文学 )潮汕人喝工夫茶可以说是茶浓情更浓。
5. 潮汕功夫茶来源和典故
楼主你好 【工夫茶简介】: 工夫茶是潮汕一带品茶的一种风尚,以其独特、精细而闻名。

所谓工夫茶,是指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而且操作时必须很“工夫”(精细的意思)。 工夫茶的基本特征,可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用小壶、小杯冲沏乌龙茶。

茶壶茶杯小不但可以使茶香不涣散,而且也是因为喝工夫茶往往不是为了解渴而是为了消遣、享受和作为迎宾敬客的重要手段。这一点外地人不知道往往很难理解,总怪异喝水干嘛不用大一点的杯子。

【工夫茶的起源】: 据考证,工夫茶起源于宋代的茶俗,由于士人品茶讲究理趣,追求品饮过程中的精神、文化享受,茶具因此而日趋小巧精 致。 【工夫茶冲泡的考究】: 工夫茶在全国可谓最精致、最考究、最著名的茶道,是茶文化的高峰。

工夫茶很讲究选茶、用水、茶具、冲法和品味。茶叶要形、味、色俱佳;烹茶用水要求洁净、甘醇,以山泉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盛茶器皿以江苏宜兴的朱砂泥制品为佳;瓷杯要选用细白透亮的精美小杯;泡茶讲究“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的手艺;品茶讲究色、香、味外,还讲究“喉底韵味”。

而饮茶程式、礼仪更是繁复。比如茶冲出来后,一般是冲茶者自己不先喝,请客人或在座的其他人喝,且一般是顺手势先拿旁边的一盅,最后的人才拿中间一盅,还有如果喝茶的过程,来了尊贵的客人,就得撤换茶叶重新冲茶。

【工夫茶的影响】: 工夫茶是潮汕家家户户几乎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工夫茶具,工余之暇举家品茶,有客到必待之工夫茶。而遍布世界的潮汕人也把工夫茶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国内一些大城市的街边店铺如果看到里面摆有工夫茶具,就可以判定一定是潮汕人开的店铺了,而潮汕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也往往少不了带茶具到学校冲。

工夫茶不但在潮汕地区非常盛行,也延及福建的漳州、泉州和梅州的丰顺、大埔、梅县等地。 潮州工夫茶(一) 在潮汕饮食文化中,工夫茶可以同潮州菜比肩齐名。

许多外地人,是在潮州菜桌上见识了潮州工夫茶的。不管是因为口味不合而浅尝辄止,还是津津有味地慢品细呷,这一小盏酽香的热茶,总会给你留下深深的印象。

不过,饭桌上的工夫茶,并没有给你潮汕工夫茶的全貌。潮州工夫茶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在于它的用器精细,冲饮程式讲究,能够将乌龙茶酽香的特色,淋漓尽致地显示出来。

工夫茶是潮汕人最喜好的饮品。在潮汕,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副白瓷釉下彩工夫茶具:茶鼓上,四只晶莹的小瓷杯,一个白瓷盖瓯或者一柄紫砂陶壶。

在装饰豪华的客厅里,不失其精美;豆棚下莲缸边,配上一张小木桌,几只竹椅头,更显得雅素。或家人闲聚,或宾客登门,沏上一泡雪片,殷勤一声“食茶”,一种亲切融洽的感觉,便漫上心头。

潮州工夫茶中,充满着敬爱和谐的文化精神。 潮州人的这种工夫茶俗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工夫茶名称的来历 工夫茶的名称,至迟在清代雍正年间就已经出现在文献上。

一开始,工夫茶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品牌,举凡岩茶中制作精良者,都叫做工夫茶。 雍正十二年(1734),做过福建崇安县令的陆廷灿在他所著的《续茶经》中,引用《随见录》,就说: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 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两山又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乾隆十八年(1753),刘靖的《片刻馀闲集》也谈到: 岩茶中最高者曰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花香, 次则名(草头名)香。

岩茶何以名“工夫茶”?《续茶经》引用康熙五十六年(1717)王草堂的《茶说》,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武夷岩茶的制作过程,并与绿茶的制作比较: 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候其青色渐收,然后再 加炒焙。

阳羡(山+介)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罗龙井,皆炒而不焙, 故其色纯。独武夷炒而兼焙,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 色。

茶采而摊,摊而摝,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 捡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

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 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阳羡(山+介)片,松罗龙井,都是绿茶的名品。

阳羡茶出江苏宜兴,(山+介)片即罗(山+介)茶,出浙江长兴,属于蒸青类,制作时将采下的茶叶蒸过,碾焙而成。松罗茶出安徽休宁,龙井茶出浙江杭州,属于炒青类,制作时先把茶叶用铁锅杀青,经反复揉炒而成。

武夷岩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它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摊、摝、炒、烘、捡几道工序,其中最关键的工艺是摝。摊就是摇青,在室内将晒过的茶叶反复摇动,茶叶就在这个过程轻微发酵,叶边带红,有香气发出。

这时,便可以入锅炒,边炒边揉,最后用焙笼烘干,就成了毛茶。再经过捡择重焙,才成为可以销售的“熟茶”。

可见,武夷岩茶的制作,要比绿茶多好几道工序。故尔,释超全用“心闲手敏工夫细”来形容它。

工夫茶的名称,或即由于它的制作精良而起。工夫茶制作的精良,在光绪十二年。
6. 请问潮汕工夫茶的冲法有那些俗语
潮汕人嗜好喝工夫茶,对茶具、茶叶、冲法都极为讲究,要求十分严格,有一套精致的程序,因而有学者称“潮洲工夫茶”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

选茶

冲制工夫茶应选用乌龙茶,尤其是福建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为佳。

选水

水质对茶味有很大的影响,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山水尚分等级:“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洌,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其水无味”。江水应取于远离居民区者。井水应从常用井中汲取。

活火

“活火”,是指炭之有焰者。从前,潮州人煮茶,多用绞只炭,其优点是木脂尽脱.烟臭无存,敲之有声,碎之莹黑;一经点燃,室中还隐隐可闻“炭香”。上品的橄榄核炭,是以橄榄核入窑窒烧,所成之炭用于烧水,焰火呈蓝色跳跃,火匀而不紧不慢。现在潮州人多用酒精、石油气之类简便的燃料。只有在高档的茶座才会用“活火”烧水。

茶具

工夫茶具大体相同,但精粗有别。常用器皿有:

l、茶壶。俗名“冲罐”,以江苏宜兴紫砂泥制者为佳。最受潮人看重的是“孟臣”、“铁画轩”、“秋圃”、“秋圃”、“小山”、“袁熙生”等。茶壶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其大小之分,视饮茶人数而定,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壶的深浅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若去盖后浮于水中,不颇不例,谓之“水平”,能显示制工精巧均衡。

2、盖瓯。形如仰钟,有上盖、茶垫。盖瓯出水快、去渣易,潮人也乐意采用,尤其是遇到客多稍忙的场合,往往用它代冲罐。但因口阔,不能留香,因此只能权宜用之。

3、茶杯。以薄、洁为宜。目前流行的白玉杯为枫溪产,质地极佳。四季用杯,各有色别:春宜“牛目杯”。夏宜“粟子杯',秋 宜“荷叶杯”,冬宜“仰钟杯”。杯亦宜小宜浅: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

4、茶洗。茶洗形若大碗,深浅色样各别。烹茶之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贮浸茶杯,副洗一以贮浸冲罐,一以储存茶渣及杯盘弃水。

5、茶盘。茶盘宜宽宜平,可容四杯,杯立平稳,取饮方便。

6、茶垫。形状如盘而小,用以放置冲罐、承受沸汤。

7、水瓶。水瓶贮水以备烹茶。瓶之造形,长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为佳品。

8、水钵。多为瓷制,款式亦繁,用以贮水,并配椰瓢掏水。

9、红泥火炉。红泥火炉,一般高六七寸,也有一种“高脚炉”,高二尺余,下半部有格,可盛榄核炭。

10、砂铫。俗名“茶锅仔”,轻巧美观。

11、羽扇。用以煽炉。

12、锡罐。名贵的茶叶应用锡罐贮藏。专茶专罐存放,避免混杂。

13、茶巾。用以净涤器皿。

14、茶几。或称茶桌,用以摆设茶具。

烹茶

工夫茶烹法程序如下:

1、治器。泥炉起火,砂跳掏水,煽炉,信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候其火硕(老),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 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称之“纳茶”。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洗茶”,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应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清走茶沫,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以去其散坠余沫并使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人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这时是洒茶的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未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品茶

洒茶后应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面迎鼻,一啜而尽,三嗅杯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