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尚书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白衣尚书》原文: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元和元年,诏告庐江太守、东平相曰: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

又前安邑令毛义,躬履逊让,比徵辞病,淳絜之风,东州称仁。书不云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赐均、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赐羊酒,显兹异行。明年,帝东巡过任城,乃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

《白衣尚书》翻译:

元和元年,诏书告庐江太守、东平相说:“议郎郑均,束修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退休,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行谦让,从征辞病,纯洁之风,东州称仁。《尚书》不是说‘表彰那些有常德的人,是善政’。宜赐郑均、毛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慰问,赐羊酒,以显此异行。”第二年,帝东巡过任城,就亲临郑均家,命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所以当时人称为“白衣尚书”。永元中,在家去世。

此文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均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范晔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晔有很深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范晔以《东观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

作者简介:

范晔(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南朝宋史学家,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县)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晔因为“左迁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开始撰写《后汉书》。

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谋反罪被杀止,写成了十纪,八十列传。原计划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 

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2-25
原文:
「郑均,字仲虞,东平任城人也。」「元和元年,诏告庐江太守、东平相曰:『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又前安邑令毛义,躬履逊让,比徵辞病,淳絜之风,东州称仁。书不云乎:『章厥有常,吉哉!』其赐均、义谷各千斛,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赐羊酒,显兹异行。』明年,帝东巡过任城,乃幸均舍,敕赐尚书禄以终其身,故时人号为『白衣尚书』。」
译文:
“郑均,字仲虞,束平任城人啊。」「元和元年,下诏通告庐江太守、束平相说:“议郎郑均,学费安于贫困,恭俭节整,以前在机密,因病退休,固守正道,头发不懈怠。又前安邑县令毛义,亲自履行辞职,比征辞病,淳洁净的风,东州称为仁。书不是说了吗:“表彰有常,吉利呢!』所赐均、义各一千斛谷,每年八月长吏慰问,给羊和酒,显现不同的运行。』第二年,皇帝东巡经过任城,于是亲临郑均家,诏令赐给尚书俸禄,以终其身,因此,当时人们称为“白衣尚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