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华北制药集团公司前身华北制药厂是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的重点建设工程。一五计划全国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医药工业在全部项目中占四项:抗生素厂、淀粉厂、玻璃厂和磺胺厂。在四个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占其三,即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1953年6月,华北制药厂开始筹备,三个项目于1955-1956年间先后破土动工,到1958年全部建成投产。华北制药厂总投资7588万元,总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设计年产青霉素32.5吨、链霉素53吨、干淀粉14850吨、食用葡萄糖1712吨、药用玻璃小瓶2.9亿支。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国青霉素、链霉素依赖进口的历史,并成为新中国抗生素生产和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
华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1958年至1978年,华北制药厂依靠挖掘内涵发展,通过开拓创新,消化引进技术,抓住菌种选育和发酵、提炼工艺条件的改革和优化,使抗生素生产水平步入当时国际先进行列。产品由建厂时的5种累计增加到75种,抗生素年总产量增长近20倍,初步奠定了规模和成本的优势。依靠自己力量,华北制药厂在1958、1959年建起土霉素、丙丁溶剂车间,建成从链霉素废液中提取维生素B12的工段。1969年在土霉素厂房建成四环素工段。1970年5月,玻璃厂大瓶车间试产显像管成功,1975年2月成立华北制药厂显像管分厂,1981年划归省电子局,成为石家庄市显像管厂(即后来的石家庄宝石电子集团公司)。1973年动工兴建抗癌药综合车间,建成后于1979年改产林可霉素。1970年,华北制药厂中心实验室改组为抗生素研究所。抗生素研究所历年来开发投产的新抗有:杆菌肽、去甲基万古霉素、新生霉素、曲古霉素、春雷霉素、争光霉素、赤霉素、更生霉素、正定霉素、林可霉素、庐山霉素、平阳霉素、盐酸克林霉素和头孢菌素C等。
2、华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1979年至1990年,本阶段的重点是企业转轨变型,实行经营承包,推行现代化管理,开展横向联合和技术转让,逐步加强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产品品种累计增加到98种,抗生素总产量较1978年增加54%。1981年,华北制药厂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1983年改为企业管理处),引进和推广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1986年获国家质量管理奖,1987年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晋升为国家一级企业。华北牌26个主要产品中2个获化工部部优,8个获国家医药管理局局优,23个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含并获局优产品7个)。五个主要产品先后获国家质量奖金银牌各三枚。自1981年开始,华药逐步开展跨地区、跨行业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90年底,有紧密型联营企业25家。对25家紧密型联营企业的累计投资达5360万元。1982年12月,华北制药厂建成第二条青霉素生产线,青霉素生产能力翻番。
3、自1991年起,华药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在此期间,华药积极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大技改、基建力度,通过外引内联壮大企业规模,生产经营和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到1997年,华药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比1991年增长326%、422%、161%,产品累计增加到300多种。1991年3月10日,华北制药集团成立,随后被国务院列为首批55家试点集团之一,取得外贸进出口权、外事审批权,并先后组建了财务公司及新药研究开发中心。1992年10月,华北制药厂对生产经营部分进行股份制改造,经定向募集后组建了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开募股,1994年华药股份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河北省首批上市公司之一。1995年、1997年华药股份公司先后两次增资配股。华药股份公司通过定向募集、社会募集及两次增资配股,共募集社会资金7亿元。这些资金全部用于华药八五、九五期间的技改、基建和新产品开发项目,使这些项目保持了高速度、高质量、高水平。1992年起,华药开始利用外资工作。在六年的时间内,创建了十六家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完成一项补偿贸易项目,累计利用外资7000万美元。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华药实施资产重组,先后收购、兼并了12家企业,租赁经营两家企业,扩大了规模,壮大了实力。1996年1月,华北制药厂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