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于父母的“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怎么看?

如题所述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或许是真的“为了你好”。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他们所说的为我们好,未必就是一种为我们好!

父母们有父母们的想法,同样的,我们也有我们自己的想法。也许,在他们看来是对的,但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那,未必就是对的!父母的思维,可能会跟我们有出入,这是正常现象。毕竟,他们的年代与我们的年代所经历的事情,是不一样的。

他们的方法,对于我们而言,同样,也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虽是这样,但他们的出发点,他们的想法,是好的。不论他们怎么样,他们,都希望我们可以好好的,可以成功!所以,在面对父母们所说出“为我们好”这句话的时候,不要跟他们理论更不要吵架。

也许,等我们成为父母之后,也会不可避免的说这句话。到那个时候,你也许就会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当然,父母的建议也是错的时候,而这就需要你来判断了。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怎么做,要去取决于你自己了。

而是要在听从他们所说的基础上,自己加以思考。不管父母们如何去说,但是最后去做的人,仍然是你!哪怕父母们把话说的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是最后要去那件事情的人,要去执行的人,是你自己!

我们可以简单的跟父母说明情况,然后经过思考之后,再决定要如何去做那件事情。毕竟,和父母直接最后的交流是沟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4

父母的”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其实是一种道德绑架,你认为的对我好,不一定是我喜欢的。父母也不能强迫子女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不要总是说为了我,其实你一点都不关心我到底想要什么,只是用你的想法来支配我。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背后其实隐藏着2个暗示。第一,它暗示这哪怕你是一个有判断能力的成年人,但你是不知道你是怎样选择才是对你好的,可是我知道。

换句话说,我比你还要了解你自己,但是古语有云: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在圣贤眼中,一个人甚至无法猜测出一条鱼到底快不快乐,现在却有人告诉你他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哪怕这个人是自己的父母,在潜意识当中已经非常排斥这句话了。

而这句话的第二个暗示,就是它暗示了我有权利决定你的人生,但是就算是自己的子女,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自己的附属品,最终决定未来的路怎么走,还是要靠他自己去选择,做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诉你的儿女:孩子,无论未来你的路走的多坎坷,你只需要知道,家里的门永远为你打开。

这些打着“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教导孩子的父母,都是有着极强的控制欲,而这种控制欲也在潜移默化的把孩子变成一个长不大,没有主见不能独立的人。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生活在父母的阴影中。父母用自己丰富的社会经验给自己的孩子规划未来,并告诉孩子我们是为了你好,不会害你,这些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掌控着却又不敢摆脱。

他们认为自己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去怨恨和指责自己的父母;虽然自己很受伤也很不幸,但那不是父母的错;或是经年累月的认知与行为习惯令他对父母的畏惧成为了一种本能。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子女,即受到了幼儿不该承受的父母在情感和行为上的实质伤害,又要忍受潜意识里怨恨父母的负罪感,还要承受那些未能发泄出去的愤怒的对内攻击。

不是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人看起来活得很好啊,衣食无忧的应该很开心,可他怎么就是快乐不起来呢?是啊,他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因为他没有自由,都说家是避风港,可是对于这些人来说,家是一个牢笼,回到家就相当于失去了自由。

不可否认的说,这些父母已经对自己的孩子造成了伤害,不管他们初衷是什么,但是结果是伤害。

第2个回答  2019-07-04

父母的初衷的确是为了我们好,只是他们认为的好对我们来说并不一定是“好”。

在父母那个年代,科技也不发达,而且绝大多是人都是比较贫困的,吃了不少苦。但是近几年科技发展的太快了,父母的思维根本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们思维的很大一部分都还停留在过去,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更是如此,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变得很差。但是我们不同,接受能力比他们强太多,也可以说是时代下的产物,从小接触的事物不同了,所以理解的也就不一样了。

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特定的环境下,父母总认为孩子是自己的寄托、精神的延续,所以在很多方面都会要求我们去按照他们的思维走。一旦我们偏离了他们给的路线,就会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更有甚者把孩子不顺从自己意愿的行为称作“不孝顺”。在中国不孝顺可以说是一个招人唾骂的罪名,很多孩子在这个罪名面前屈服了。

其实之前我在别的帖子也看见类似的内容。总觉得真的是把“爱”的定义给扭曲了。把“爱”等同于“顺从”。

而且他们的思维的确过于陈旧,以至于落后。之前我在天涯里看见一个帖子,说一些老人总是见不得现在年轻人好。动不动就是:“你还怎么怎么样,我那时候------”就平心而论,不管出发点如何,但现实所表现出来的的确是这种现象。家里老人,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的,我们无论是买什么,还是玩什么,总觉得不值,做什么都认为贵。我们平时买的东西就认为无用,花冤枉钱;下饭馆就是浪费,总说现在社会怎么怎么不公平,怎么怎么不好,赶不上他那时候。。。。。等等诸如此类。而且我们做什么,他都会去给你安排,一旦不同意,“我都是为你好”这句话又出现了,殊不知他们所了解的世界与现状截然不同。

如果按照他们的思维:买什么都不值,那好,我们除了生活必需品其他都不买,中国各行各业是不是都要到倒闭了?下岗的工人都去干什么?怎么赚钱?买什么都嫌贵,是不是需要成本价卖你?如果只卖成本价,是不是人工费、租的地皮等等费用都由老板自己掏?那谁还去卖?谁还去生产?总觉得你那个年代好,是不是写信就可以了?还研发手机干什么?航天飞船、卫星、火箭等高科技也不用研发了吧?等等。。。。。。总结出来就是一句话:我认为不需要的就是没必要的。根本不想后果,这是多么的自私!


”我都是为了你好”,言外之意就是:我经历了那么多,不听我的你就得吃亏,还不孝顺。可仔细想一想,是这样嘛?当然我不全盘否定,有些建议是有用的,但有些建议是无用的,建议始终是建议,需要让孩子自己去判断,而且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是从小教育来的,我所说的自己判断的前提是从小良好的正确教育,并不是所谓的放纵不管。

第3个回答  2020-09-18

父母也是为你操心,为你好,但是也不能盲目听父母的,放弃自己的本心。

中国文化也导致我们父母对“爱”有很深的误解,以为付出就是爱。却不知,付出是对人成长的能力剥夺,当长大的儿女缺乏独立与爱的能力时,反责怪儿女无用。他们如何不是在无意识层面,想方设法拴住儿女在身边,以使自己永远地占有和拥有呢。

由此,才有了那牢不可破——共生关系的强迫性重复。即便现在是隔代分家了,却也普遍存在,人在婚姻新家,心在原生家庭,或是进入婚姻后,彼此把对方当成自己的原生父母,渴求或索要被爱、被关心,双方上演着共生依赖的幕幕情节。

进一步理解,父母做不到“放下”儿女,正缘由他们世世代代被形成的那份感受:与儿女共生才有存在感、重要感。这样的家庭以及家教,令生活在其中的每个人有共同的不舒坦:压抑,不自由。

对此我们应有所反省:父母以错位的角色和理念,去教育(不如说控制)孩子,孩子可能不幸成为他们“好心”的牺牲品——心理发育滞缓、物质依赖、抑郁症等心理障碍者。

那些心理未长大的成年人,无论在建立亲密关系的初期,还是结了婚,都有可能因为不断被激发、被唤起的他们那极为熟悉的“共生依赖”感,驱策他们死心塌地寻找、索取“被关爱”。我们也可熟悉地预测,这关系下去的后果,多半是失意、失衡、甚至失去亲密关系。

也正是这句话和背后的良苦用心,给了很多父母迷之自信,认为自己为孩子做的一切选择,都是对的。但实际上,父母需要跳出这种固有思维,多给孩子空间,少给自己加戏。

第4个回答  2019-07-10

一种变相的道德,孝心绑架。

每个人都有私心,并不是说我们是母子我就没有私心了,我姐就是特别让我能看透这一切的一个人,她有一个孩子,也就是我的小侄女,从她出生到现在,也的确是什么最好的都给了她。

吃的穿的都是进口,哪怕自己穷也不能穷到孩子,这样一个在每个人眼里都是好母亲的她,也是有私心的,比如她会给小侄女买最贵的奶和零食,为了她更健康的成长,所以每次会以给她买东西的借口顺便买了自己想吃的零食。

所以我有时候觉得,对她来说有时候孩子变成了她有利的武器,比如我放假回家,她不想洗衣服我也不想洗,但是她会让小侄女求我洗。

这时候如果我还是不洗,她会发火,小侄女会哭,然后会说我不洗就不洗把孩子弄哭干什么,就这样我被迫变成了一个不义的人,而她此时此刻永远不会去想那些衣服没有一件是我的,此之前已经给她拖好了地,她可能自己没有意识到把我当成了免费的劳动力,反而以自己忙,孩子需要人照顾为理由道德绑架我,这是她的私心。

同样,有时候“我这样也是为了你好”真的很不道德,很不尊重人,不管是孩子还是谁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要做的事,并不是你认为好的他们就能接受。反而这样道德绑架孩子只会让他的性格更加软弱无骨,没有自己的思想,想想国外的家庭教育从来都是自己去探索,成长,所以就算他们学习不是很好,确能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待人处事更加开放自如。

其实刚开始写的时候还有点懵,后来越写越讨厌这句话,因为我就是这样长大的,希望现在的父母不要再用这句话去干预孩子的思想和生活,我相信当你给他足够的自由之后,自由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向往的事,也就不怎么会有叛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