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狮子的起源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中国本土并没有狮子,历史上狮子曾广泛分布于非洲、欧洲东南部和亚洲,但亚洲东部不产狮子,而是集中在南亚和西亚。
那么,狮子是何时进入中国的呢?
根据《穆天子传》(晋·郭璞注)所记载周穆王驾八骏巡游西域一事,其中提到有“狡貌野马走五百里”。郭璞注: “狻猊,师子(狮子)”,如此可推断,周穆王在位离今3000年之前便有“狮子”的记载,称为“狻猊”。汉代初年成书的《尔雅·释兽》中记有“狻鹿(猊),如猫,食虎豹”,更明确地说明当时人们知道除了虎豹猫狗以外还有一神乎玄乎的异兽,并名之为“狮”。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即“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国与中亚各地的友好关系,原为“殊方异物” 的狮子才正式被中国人所认知。《汉书·西域传》“乌弋”条说明乌弋(乌弋山离国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位于西亚伊朗高原东部古国)有“师子”,颜师古注:“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
两汉时期,狮子以“进贡”的方式传入中国,司马彪《续汉书》记载:“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符拔。”;另外《后汉书·章帝纪》记载,章和元年“月氏国遣使献符拔、师子”。到了唐代时期,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西域狮子更多地入贡中国。根据《旧唐书.西戎传》,中亚康国“贞观九年,又遣使贡狮子,太宗嘉其远至,命秘书监虞世南为之赋”,这便是《狮子赋》:
“瞋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遒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吼则江河振荡。”
从此赋可看出唐人为狮子的威猛所震撼,有趣的是,当时还产生了一些有关狮子神奇的传说。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开元末,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显然,狮子在唐代的形象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真正使狮子的形象神化为一种有法力的瑞兽的,是佛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8
  狮子在中国倍受欢迎,被视为吉祥物。在中国古代,不仅官衙庙堂、豪门巨宅大门前,时常可见到一对用以镇宅护卫的石狮子,而且还有大型的舞狮表演,白居易的《西凉伎》诗中描述舞狮时说:“西凉伎, 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 鼓舞跳粱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 安西都护进来时。”与现代所见的舞狮情景颇有几分相似。另有唐初虞世南在《狮子赋》中,把狮子称为“绝域之神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称“狮子出西域诸国,为百兽长。”在现代中国的众多园林名胜中,也可见到各种造型的石狮子。如北京卢沟桥上的石狮,这些石狮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现,穷极工妙,最小的狮子仅有几厘米。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河畔也有两对威风凛凛的大石狮子。
  狮子是产自哪里?用石狮子把大门的习俗起源于何时?有何作用呢?
  据杨宪益先生的《译余偶拾·民间保存的唐〈西凉伎〉》记载:“我国民间季节风俗里的舞假狮子,我们要记得,是由印度传过来的。印度今日民间赛会里还有舞狮子。我国本没有狮子,关于狮子的一切知识原来都是由印度来的。就连狮子的名称原来也是译音。锡兰岛原来梵名为僧伽罗(simhala),意为狮子国,大食人又名其岛为sielediba或sirandib。中文的‘狮子’恐怕不是根据梵文,而是根据大食人读音转译的,这是因为古代南海的大食人为中印文化间的媒介之故。”另据古代文献,司马彪《续汉书》中说:“条支国出狮子、犀牛。章帝章和元年(87),安息国遣使献狮子。”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说:“永桥南道东有白象、狮子二坊……狮子者,波斯国胡王所献也,为逆贼万俟丑奴所获,留于寇中。永安末(530),丑奴破,始达京师。”李肇《唐国史补》中说:“开元末(约741),西国献狮子。至长安西道中,系于驿树,树近井,狮子哮吼,若不自安。俄顷风雷大至,果有龙出井而去。”《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是说远在西亚的安息国(相当于今伊朗)派使臣给当时的汉章帝刘桓送来罕见的礼品:狮子和符拔(一种形麟而无角的动物)。由此可见,中国不产狮子,狮子的原产地不在中国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如果中国产狮子,就不必劳他国远途运来,而且,“物以稀为贵”,如果中国产狮子的话,狮子在中国的地位也不会如此之高。
  那么石狮子又是何时走向民间,成为守卫大门的神兽的呢?这种习俗大约形成于唐宋之后。据程张先生著《元代石狮趣谈》考证: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于“坊”中,这是一种由政府划定的有围墙、有坊门便于防火防盗的住宅区,其坊门多制成牌楼式,上面写着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脚上都夹放着一对大石块,以防风抗震。工匠们在大石块上雕刻出狮子、麒麟、海兽等动物,既美观又取其纳福招瑞吉祥寓意,这是用石狮子等瑞兽来护卫大门的雏形。后来相沿成习。另有一篇刻录元代地方风俗的文章——《析津志辑佚·风俗》记载:“都中显宦硕税之家,解库门首,多以生铁铸狮子,左右门外连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顿。”这里说的是石狮子出现的最早时间和记录。
  将石狮子摆在大门口到底有何寓意呢?民间流传的说法是这样的:

  (一)避邪纳吉。狮子最早用来镇守陵墓,在古人心中被视为驱魔避邪的瑞兽。因此,在乡间路口,有时人们会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希望它们能够镇宅、避邪、保护村寨的平安等;

  (二)预卜灾害。在传说中,狮子有预卜灾害的灵力。如果遇到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石狮子的眼睛就会变成红色或流血,人们根据此征兆,便可采取应急避难;

  (三)彰显权贵。宫殿、王府、衙署、宅邸等处的守门石狮,常常气宇轩昂、威震八方,显示出主人的权势和尊贵;

  (四)艺术装饰。石狮的造型多变,工艺精美,是出色的艺术品。石狮子不仅是古代建筑物不可缺少的装饰品,也是现代园林名胜中常用的装饰品。

  西凉伎-刺封疆之臣也

  西凉伎, 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 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 如从流沙来万里。
  紫髯深目两胡儿, 鼓舞跳粱前致辞。
  应似凉州未陷日, 安西都护进来时。
  须臾云得新消息, 安西路绝归不得。
  泣向狮子涕双垂, 凉州陷没知不知?
  狮子回头向西望, 哀吼一声观者悲。
  贞元边将爱此曲, 醉坐笑看看不足。
  享宾犒士宴三军, 狮子胡儿长在目。
  有一征夫年七十, 见弄凉州低面泣。
  泣罢敛手白将军, 主忧臣辱昔所闻。
  自从天宝兵戈起, 犬戎日夜吞西鄙。
  凉州陷来四十年, 河陇侵将七千里。
  平时安西万里疆, 今日边防在凤翔。
  缘边空屯十万卒, 饱食温衣闲过日。
  遗民肠断在凉州, 将卒相看无意收。
  天子每思长痛惜, 将军欲说合惭羞。
  奈何仍看西凉伎, 取笑资欢无所愧!
  纵无智力未能收, 忍取西凉弄为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5-24

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出现的,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

狮子不是中国所有的物种,狮子形象始于汉朝,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过来的。相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不知从何时起,狮子就成为了看守门户的吉祥物了。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而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1795年作)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1-26
石狮子就是用石头雕刻出来的狮子,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在中国的宫殿,寺庙,佛塔,桥梁,府邸,园林,陵墓,以及印钮上都会看到它。但是更多的时候,“石狮”是专门指放在大门左右两侧的一对狮子。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这些石狮子陪伴着沧桑巨变,目睹着朝代的兴衰更替,已成为中国古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装饰物。但是中国古代没有野生的狮子,那么这些石狮子雕刻艺术起源于何地、何时?又如何来到中国,成为中国的艺术的一部分的呢?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过狮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出现的,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到唐代时,石狮子雕刻艺术达到了顶峰。由于采用传神的创作方法,石狮子完全中国化了。中国的雕刻艺术大师将石狮子雕刻得异常壮丽,而且逼真:头披卷毛,张嘴扬颈,四爪强劲有力,神态盛气凌人……

明代后,石狮子雕刻艺术不仅比唐代更高,而且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宫殿、府第、陵寝、甚至一般市民住宅,都用石狮子守门;在门楣檐角、石栏杆等建筑上也雕上石狮作为装饰。如闻名中外的卢沟桥,其两边140个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活泼的石狮子。姿态多样,神情丰富,大小不一,雕刻得活灵活现。清代,狮子的雕刻已基本定型,《扬州画舫录》中规定:“狮子分头、脸、身、腿、牙、胯、绣带、铃铛、旋螺纹、滚凿绣珠、出凿崽子。”石狮子通常以须弥座为基座,基座上有锦铺。狮子的造型各异,在中国又经过了美化修饰,基本的形态都是满头卷发,威武雄壮。狮子的造型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征:汉唐时通常强悍威猛;元朝时身躯瘦长有力;明清时较为温顺。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方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比较有名的狮子包括天安门前的狮子,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外的狮子,北京大学门前的狮子,沧州铁狮和卢沟桥望柱上的四百多只狮子,俗话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后,各有一对点缀性的大石狮子,左雄右雌,雕刻得极为精美。右侧石狮子的腹部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的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误伤;另一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除了石狮子,狮子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大家熟知的狮子舞,即“舞狮”最迟在唐代已风靡各地,至今不衰。

狮子在民间有辟邪的作用,常用来守门。狮子又是兽中之王,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子所踩之物来辨别,蹄下为球,象征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利,必为雄狮。蹄下踩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是雌狮。如果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鸟中之王,花中之王,就称“三王之狮”。还有南狮北狮之分,北狮威严雄壮,南狮活泼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