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天气会让人产生什么情绪

如题所述

秋天常常是引起人们忧愁的季节,“愁”字拆开来是“心”上有个“秋”。秋天草木日渐凋零,生机勃勃的世界即将步入冬眠,又像一个人进入风烛残年一样。触景生情,人们便伤感起来。才有了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以及辛弃疾的:“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等的抒情、感伤和感慨。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