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德国工业为何没有被阉割呢?

如题所述

在二战前,欧洲的工业生产总值和潜力可以说都与美国相当,如果欧洲是一个国家的话,其工业能力会是相当恐怖。然而二战中,德国即便占据了欧洲,也没能发挥出这些产能,甚至占领区产能反不如钱,这是为什么呢?

资源的匮乏

欧洲虽然工业产值高,可资源却相对贫乏。虽然煤矿,石油,铁,钾盐比较丰富,但是分布不均匀。煤矿主要在乌克兰的顿巴斯,波兰的西西里亚,德国的鲁尔和萨尔,法国的洛林和法国北部,英国的英格兰等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山麓地区、北海及其沿岸地区。铁矿则是在法国东部的洛林高原,挪威等地。

如果这样看,其实德国占据欧洲后,资源问题并没有得到太多缓解,因为这些国家的资源即便都给德国也是不够用的,何况还有很多没有开发。比如北海等地的石油,这都是在海里的,二战时期没有相关技术可以开采它,还有一些则在了苏联国土,挪威的铁矿则需要跨海运来,可以说制衡德国的一大问题就是资源不足。

而在战前,各国可以依靠殖民地输送和购买来获取足够多的资源,让自己的工厂进行高速运转,而对于战争中的德国,这是不可能做到的。随着战争全面爆发,德国已经无渠道向外购买资源。中国因为日本入侵,无法提供资源,苏联也因为德国的入侵不再为德国供货,至于美国则在战争全面爆发后不再提供哪怕一丁点资源,因此德国并不能全面开动欧洲的工业。

人力资源的不足

除去资源的短缺,人力资源的不足也困扰着德国。在当时,工业生产除去机器设备,熟练的工人也必不可少,战前德国工人越有千万左右,这其中囊括了各行各业的工人,劳动者。但是在经过动员后,工人大幅度减少。

一个国家的动员顺序是这样的,第一轮动员的是现役部队和预备役人员,第二轮是适龄参军人员,第三轮则是非适龄人员。德国在战争中,伴随着战争扩大,已经动员了第二轮人员,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工人,而苏德战争后,第二轮动员人员也逐渐将耗尽,德国不得不在动员第三轮人员,这就让工人更加减少。

为此德国,不得不大幅度采用占领区工人。仅仅在1941年德国就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劳工和127万战俘作为劳动力,这还不包括占领区企业所拥有的工人。比如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后,斯柯达兵工厂就被德国人控制,斯柯达兵工厂的设备和人员就开始转而为德国服务,法国被占领后,法国工厂和劳工也一样。

而托德劳工组织截止到1944年,则拥有劳工136000人,其中德国人仅仅六万,主要充当监工等。而克虏伯则干脆拥有10万多名奴隶似的工人,这些人大多是犹太人或是苏联战俘。其他工厂和企业的劳工也多为占领区平民或是战俘。

虽然此举能够缓解人力不足,但是这些外国劳工和战俘的反抗情绪也很强。生产出来的物资存在问题是常有的,斯柯达兵工厂的工人就将高射炮炮弹的引信忽略故意不装,转而在里面加了一掌小纸条,上面写着:“对不起,我只能为你做这些了。”

所以盟国飞行员轰炸斯柯达兵工厂时往往出现飞机插满炮弹,但却没有爆炸的奇闻。其他外国劳工的态度也大多如此,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德国生产能力的下降和不合格产品的增多。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外籍劳工不堪压迫而消极怠工。

贪婪的官员

德国内部人员的腐败也造成了工业能力的下降,在德国获取胜利时,纳粹各路高官疯狂的掠夺占领区的财富,这被他视为他们自己的权利。除去各国银行和博物馆的艺术品,工厂也是他们的掠夺目标之一。

以赫尔曼·戈林,这位一战的王牌飞行员,二战的刽子手为例。战前,戈林曾经在1936年出台了四年计划,该计划计划主旨为德军必须有在四年内发动战争的能力。德国经济必须能予以支持,而戈林为本计划之总负责人。

由于德国当时的钢铁生产深受铁矿石产量不足所困扰,因此出现了希望自外部大量进口铁矿石的声音。为此戈林在1937年6月16日宣布将开采国内铁矿石,并将以此为基础,建设成套的钢铁生产体系,并在萨尔茨吉特建造了赫尔曼·戈林矿产-制钢工厂。

在戈林得到了担任经济部长后,赫尔曼·戈林矿业-制钢工厂迅速扩张,成了一家集矿业,冶炼,武器制造等行业于一身的垄断企业。在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戈林提议拆走斯柯达兵工厂在内的许多捷克斯洛伐克工厂到德国,这些工厂在被拆解到德国后。

此举不免造成了德国工业产能的下降,一间工厂如果拆迁,就意味着大批工人失业,工厂闲置,即便搬回德国重新建厂,也至少要一年的时间。这期间工业设备会因为拆迁时过于粗暴或是保存不当造成损失,许多设备就此损毁而无法使用。

而贪婪地官员们不仅造成了工业破坏,还加剧了占领区民众的反抗情绪,比如波兰总督汉斯·弗兰克。此人绝对是一个超级大贪官,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剥削民众却颇有能力,甚至于是乐于此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