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寒林雾里山是什么人的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05
桃花中的这些营养物质能扩张血管,疏通脉络,润泽肌肤,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营养和氧供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雪中桃花的诗句,欢迎来参考!

1、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王十朋《红梅》

2、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李白《长歌行》

3、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李白《长歌行》

4、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于武陵《赠卖松人》

6、烟水茫茫,千里斜阳暮。——秦观《点绛唇·桃源》

7、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

8、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9、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10、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1、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溪》

12、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王之涣《宴词》

13、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秦观《点绛唇·桃源》

14、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杜牧《紫薇花》

15、轻寒细雨情何限。——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6、碧桃天上栽和露。——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7、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李白《久别离》

18、为君沉醉又何妨。——秦观《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19、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清明》

20、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21、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李贺《将进酒》

22、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王维《酬郭给事》

23、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4、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韦庄《女冠子·昨夜夜半》

25、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26、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曹植《杂诗·南国有佳人》

27、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28、桃溪不作从容住。——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29、雁背夕阳红欲暮。——周邦彦《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

30、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王昌龄《曲》

31、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32、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3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3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35、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崔护《题都城南庄》

36、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晓鸦。——戴复古《淮村兵后》
第2个回答  2020-11-06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在等待家眷之时,苏东坡暂时住在定惠院,这个小寺院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他和僧人一同吃饭,午饭与晚饭后,总是在一棵山植树下散步,关于这种情形,他写了些极其可爱的诗。在雨天,东坡睡到很迟才起床,快近黄昏时,散步很久,在起伏不平的东山麓漫游,在庙宇、私人庭园、树阴掩蔽的溪流等处,探胜寻幽。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在他写的《安国寺记》里他说:

余二月至黄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破池亭谢。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始所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像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

与他宗教思想相反的一股力量,就是深藏他内心的儒家思想。他的儒家思想,似乎又把他拖往了另一个方向。诚然,人可以在宗教之中寻取到安静,但是,倘若佛教思想若是正确,而人生只是一种幻觉,人应当完全把社会弃置不顾,这样人类就非灭绝不可,那一切都空空如也才好呢!所以,在佛教要达到精神的空虚和无我的精神存在,就要完全摆脱个人的牵挂,而儒家是抱现实的思想,要对人类尽其职责义务,于是两种思想之间便有冲突。所谓解脱一事,只不过是在获得了精神上的和谐之后,使基层的人性附属于高层的人性,听其支配而已。一个人若能凭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此种精神上的和谐,他就不须完全离开社会才能获得解脱了。

在苏东坡写给朋友的两封信里,他吐露了肺腑之言。一封是给至交李常的。因为李常曾写诗去安慰他,但是李常的诗太感伤,苏东坡不以为然,写信回答他。信上说:何乃耶?仆本以铁石心肠待公。吾济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生死之际,若见仆困穷使相怜,则与不学道者,大不相远矣虽怀坎憬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一切付与造物。非兄仆岂发此?看讫便火之。不知者以为垢病也。

家眷到达之后,苏东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来,不过等他的钱用完之后,日子要如何过,他还没想到。他的两个小儿子适和过,一个十二岁,一个十岁。由于太守的礼遇,他们还能住在临桌亭,此地后来因苏东坡而得名。此处本是驿亭,官员走水路时,经此可以在此小住。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道: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此地是够美,但是其风景之美,主要还是来自诗人的想象。他对那栋夏天对着大太阳的简陋小房子,情有独钟,别的旅客一旦真看见,就会废然失望的。后来,又在那栋房子一边加了一间书斋给他用,他便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

临皋亭并不见得是可夸耀,风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则在观赏风景之人。苏东坡是诗人,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由临皋苏东坡可以望长江对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时芒鞋竹杖而出,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消磨一日的时光。

在元丰三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余至黄二年,日以困匿,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郡中情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来而叹,乃作是诗,自憨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东坡农场实际上占地约十亩,在黄州城东约三分之一里,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间,是到黄州后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墙是由诗人自己油漆的,画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后来他就在此地宴请宾客。宋朝大山水画家米芾,那时才二十二岁,就是到雪堂认识得苏东坡,并与苏东坡论画。宋朝诗人陆游是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十月到的东坡,是苏东坡去世后约七十年。他曾记述雪堂正中间挂着苏东坡一张像,像上所画东坡身着紫袍,头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他给武昌太守写过一封信,太有价值,并不是因为文词好,而是内容好。英国十八世纪作家司维夫特曾向贵族推荐婴儿肉为美味,并说此举为大举杀害婴信的有力计策,即便是当讽刺话来说,我常常纳闷儿他何以竟说得出口?司维夫特是当笑话说的,但是这种恶劣玩笑,是苏东坡所不能领略的。苏东坡从本地一个读书人口中刚一听到这杀婴恶俗,他立刻提笔给本地太守写了一封信,请朋友带信亲身去见太守。

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向富人捐钱,请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节选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②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以我观之,凡心尽处,胜解卓然。(苏轼《论修养帖寄予子由》)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 的一项 是 (3分)

A.由于舞台是按苏轼被贬黄州,死里逃生的劫难,使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个性,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如何才能使心灵得到安宁,他最终皈依了佛教。

B.苏轼给李常的信中表示,他绝不摒弃道理与忠义,但凡有尊主利民之事,他依然舍身为之,这封信表明,在苏轼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记名安邦的儒家思想。

C.临高亭和学堂两处居所,风景优美,蛰居在这里的诗人亲自参加劳动,衣食自给,怡然自得,他在《东坡八首》的小序中表示,他深切地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D.本文选自长篇人物评传,选文,叙述了苏东坡到黄州后的生活状态,他在这里游山玩水,躬耕陇亩,宴会宾客,大书法家米芾,大诗人陆游都曾经是他的座上客。

答.B(A项皈依佛教 错,佛教思想对苏东坡有很大的影响,但他并未从此皈依佛教。C项《东坡八首》小曲并没有提到劳动的快乐,她写的是劳动的艰辛。D陆游是在苏轼去世的七十年后到的黄州。)

5.作为一篇评传,本文的叙与议是怎样有机的结合起来的?(4分)

答.夹叙夹议视频传最主要的特点。本选段的叙与议都是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死里逃生,历经巨大创痛的苏轼,如何从痛苦中得以解脱?(1分)作者叙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态,突出他的随遇而安的特点。(1分)议论则着重探究他在黄州何以能随遇而安,分析了佛教儒家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1分)叙与议,互为表里,相辅相成。(1分)

6.请仔细阅读选文,结合文本,说说儒、道、佛教思想苏轼的影响及其表现。(5分)

答.①佛家思想使他认识到,人生无常,所以他能忘却尘世纷争,超然物外。(1分)

②儒家思想有时他常怀如家,济世之志,所以他能立足主弃杀婴恶习,并成立救儿会。(1分)

③道家思想又使他任性逍遥,随缘放旷,所以他能在困境中怡情山水。(1分)

④在多种思想的矛盾冲突中,他认识到,真正的解脱,是凭借理性上的克己功夫获得精神上的和谐,所以他记功行善事,但尽凡心,又能不计名利,超脱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