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人们之间是联系更紧密还是更孤独了

如题所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型手机的普及,远方的朋友的联系会更加的紧密,但是,由于人类的精力是有限的,近的朋友之间的亲情倒是有些疏远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19
当代社会,人们之间
真正的交流少了,交
流空间广了。
第2个回答  2017-04-19
摘要:现代社会问题众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内心这三种关系上。文章从以上三个向度出发,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人与自然日渐疏远、人与人日益隔膜,人的内心愈加孤独。
  关键词:现代社会;人;自然;内心
  即便抛弃进化论,我们也不能否认有史以来人类社会大抵经历了以下几种由简趋繁的形态:狩猎采集的简单社会、复杂文明的农业社会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现代社会。无论人类社会变得多么复杂,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不变的,改变的只是这些需求的实现形式。简单来说,智慧的人类要在地球上生存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的内心。现代社会以其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获得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生活的空前便利,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并不代表他们处理好了上述三种基本关系。文章拟从这三个向度对现代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人与自然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简单社会,人类通过狩猎或采集的方式直接从自然界获取食物;在农业社会,人类开始通过改变自然形貌来获得生存所需,如层叠如画的梯田和绵长如龙的水利;而在现代社会,人类以空前高效的方式从自然界攫取所需,如高峡出平湖和南水北调,地球面貌发生了极大变化。

  按照新进化论学派创始人怀特的观点,某一文化的发展与该文化从自然界获取能量的效率和总量有关,并可以此来划分文化的发展阶段。但是,无论一种文化发展到多么复杂的形态,它从自然界转化能量和资源的手段多么先进,都无法脱离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实际上这种关系还将随着人类从自然汲取的能量越来越多而变得更加密切。在这里,怀特所强调的文化从自然获取能量的过程只是文化和自然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所以新进化论的观点很快就被后来者批判和发展了,比如斯图尔德特别强调文化和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重要性,并由此催生了文化生态学的产生。文化生态学主要探讨环境、技术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的互动关系,以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特定社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与变迁过程[1](P135)。文化生态学只是生态人类学的众多理论之一,其他还包括“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等等,它们都把自然环境与文化作为分析的两个重要方面,其中无论是强调文化的作用还是突出自然的力量,文化发展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却是辩论的共同基础。而若讨论现代人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最基本的一个角度。 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最终将表现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等与自然环境的互动,近些年兴起的自然疗法充分说明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密不可分。自然疗法是一种内容广泛的医疗、保健、养生学说,它完全摒弃化学合成药物,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因素、物质和信息防病治病,如森林、阳光、泥沙、空气、水,以及草木果蔬(包括中草药)的内服、外用(如药敷、熨敷、熏浴)和磁、蜡、热能等,以达到激发人体自身抗病能力,促进机体失衡的恢复,从而达到修复组织及功能伤损祛除疾病的目的。[2]一方面,自然疗法利用自然物质的各种物理和化学特性直接作用于病灶,以达到缓解和消除疾病的目的;另一方面,自然疗法让自然物质与人的心理结构达到某种契合,进而将自然活力转化为现实的心理能量,从而激发人体潜能,恢复人体活力,这也是自然疗法最重要的特点。显见,人类作为自然母亲的产物和她的一部分,只有接近她和拥抱她才能真正获得身心的健康。

  然而在现代社会,虽然人类从自然界索取日多,依赖日强,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却与自然环境日益疏远了,大都市的生活尤其表现出这种疏远。都市的人们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被人工产品紧密包围,喧嚣的电子产品每天刺激着紧张的神经,眼前的景象要么是遮天蔽日的高楼大厦,要么是充斥着嘈杂车辆的僵硬街道。美丽祥和的自然风光常常只能借助类似于虚拟形式的电子画面呈现在眼前,人们只能在弥漫的电磁辐射中满足对自然的心理渴求。

  另外,现代社会人们与自然环境的疏远还可以从思想或情感的方面表现出来。以诗歌为例,中国古代诗歌多以自然景物起笔,然后得舒人事或得发情感,或者后文甚至不提人事,全篇写景而能尽抒胸臆,以至超脱俗情而进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禅境。当代新诗更多的是对缺少美感的人事的直白牢骚或苦苦思索,却越陷越深而不得脱,显然不及古人超脱俗事融进自然的智慧。

  然而,亲近自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都市生活的人们渴望通过旅行来实现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在自然的怀抱中获取短暂的身心放松。但是,奢侈而短暂的旅游并不能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渴求。我们有什么途径能让都市居民在紧张工作的同时享受到自然环境的轻松和惬意呢?在城市化的潮流中让人们像陶渊明那样归园田居显然是不可能的,较为可行的是加强对城市的绿化建设。

  加强城市的绿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林木面积。森林与草地相比,更能净化空气,制造氧气和产生负离子。空气中负离子浓度是空气质量好坏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清新空气的负离子标准浓度为每立方厘米空气中不应低于1000-1500个。空气中负离子浓度多少不仅预示着空气质量的好坏,同时高负离子浓度的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的医疗保健作用。所以有专家认为“绿化的核心是多栽树,栽大树。花花草草的东西,美则美矣,然而难以产生大量负离子,在保健上就不如栽大树。所以一个大城市要全面达标,必须有大量的绿化,并以植树为主”[3]。林木的种植需要土地,而在土地较少的地方甚至是高层建筑上也可以开展绿化,如藤蔓植物占地较少却能覆盖很大的面积。如果高层建筑的每一楼层都能在窗外或阳台留一块地方填充泥土栽植爬山虎之类的藤蔓植物,则整个建筑几乎能被绿色包围,绿色山林似的城市不是不可能实现。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专业人员的设计,更需要普通居民的努力,这样我们才能把清新的自然气息带回身边。

二、人与人

  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自然性的根本要求,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人类社会性的根本要求。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以及组织文化等都发生了巨大变迁,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也呈现出与以往迥异的状态。传统社会中的个人是属于家庭或村落的个人,现代社会尤其是都市中的个人主要是属于公司、单位等社会团体中的个人。社会学的很多术语如“社区与社会”、“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等等,都是用来从不同侧面来表述这一转变的。此处将仅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和陌生人社会里的孤独感两个方面分别论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所引发的一些问题。

  首先,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多情自古伤离别,古人写过多少苦别离的诗句?然而,古人的分别远不及今人频繁。先以城市家庭为例,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早出晚归,劳累一天后回家还没来得及充分交流思想和感情,就要赶快休息,以为第二天紧张的工作做准备。表面上大家在一起生活,可实际上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少之又少,而且其中多半被睡眠占去了。所以,家庭成员之间,包括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了解有时是不够的,这客观上也是家庭矛盾、青少年问题和离婚率上升的原因之一。再以我国的农村家庭为例,则农村家庭成员之间分离的程度更大,造成的问题也更多。在市场化的现代社会,农村劳动力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常常被迫离乡背井,去都市寻找生计。巨大的民工潮使很多农村几乎成为空壳,农村家庭常常只有老人和小孩守候,农村的养老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等等由此浮现。

  一般来说,我们与人交往的各种基本规范和技巧首先是在家庭中学习到的,走的较远的文化人格理论甚至认为,家庭(童年期)养育方式影响着民族性或国民性。无疑的是,作为个人濡化或社会化的初级群体,家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代家庭的濡化功能被分化了,一些社会组织(如幼儿园和学校)承担了家庭的部分功能,但其中的一些方面是不能被替代的,如传统的伦理规范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等等。而在在当今社会,家庭成员之间的频繁分离既影响了人们的情感生活,还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其次,陌生人社会里的孤独感。何谓陌生人社会?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这样描述“陌生人社会”:“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陌生人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新闻……如果我们得病进医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杀死我们或治愈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①]陌生人社会本质上是契约社会或法治社会在人们交往层面上的表现,虽然它与所谓“熟人社会”相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情”、“面子”和“关系”等造成的一些不公正现象,但它客观上却造成了人与人交往的工具性。在都市里,每个人要正常生活下去都必须和很多人打交道,但是这种交往互动大多不涉感情,只是出于非常明确的功利性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浮于较浅的层次是一种礼貌,人们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个人过分热情会让人怀疑别有居心。的确,由于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临时性和工具性,欺骗和犯罪泛滥成灾。也因为此,虽然由于工作的需要,人们会熟识很多人,但是其中很少会成为朋友,进行较深的感情交流。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新闻中心联合进行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15068个受访者中,87. 5%的人有类似“熟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的感觉。45. 3%的受访者承认,在自己的众多熟人中,真正称得上朋友的不到5个。另外,有34. 3%的人表示,自己的朋友仅有为数不多的6到10个,换句话说,8成受访者认为,算得上朋友的人不到10个。[4]所以,人们常常有话无处诉,翻着厚厚的电话簿却找不到合适的号码,于是很多人求助于网络,在虚拟世界中获得心理的满足。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日本有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关在自己房间常年不见人,逢夜深人静时方才出门去自助超市购买生活必需品。[②]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但朋友却越来越少,这种强烈的对比尤其会让人产生孤独感,持续的孤独感容易造成精神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现在青年人中的抑郁症患者越来越多。北京市人大代表在精神卫生立法调研中发现,大学生的精神卫生问题十分严重,抑郁症现患率已经达到23.66%,即是说北京至少有10万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5]而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原因,据报道近年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6]目前,频发的心理疾病和日益增高的自杀率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人一方面被迫疏远了家庭成员,另一方面又较难在流动性的社会里交到新朋友,情感上常常处于一种营养不良的状态,孤独感如影随形。很多人不能适应这种拥挤而冷漠的生活,由此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三、人与内心

  前文已谈现代人与自然及其同伴之间的疏离,而以上两种疏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现代人没有处理好自己的内心。人类的生活实包括两面:一面是获得物质以满足生存需要,一面是追求精神以获得内心宁静,二者缺一不可。在物质的一面现代人获得空前成功,在精神的一面现代人却似乎越来越贫乏。要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必须赋生活以意义,能够赋生活以意义的必须来自生活以外,即高于现实的崇高或神圣的理想。对于传统西方来说,基督教赋予其传统生活以神学色彩;对于传统中国来说,主流的儒家伦理给予个人生命以道德光辉。然而,“上帝已死”和“打倒孔家店”之后,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什么状态呢? 对于西方,德国学者孙志文描述了这一状态,“一旦上帝离开人,人就会失去自己和他整个的世界,因为人自己及其所有都是从上帝那儿来的。人一旦撤销他和上帝的独特关系,也就是从他宣称他不亏欠上帝什么、一切都是自己赚来的之后,一切事物对人便失去了意义。很快地,每一件事都会脱出他的掌握,空虚迷乱的幻象便立刻困扰他。虚无思想马上出现,现在就可清楚明白人为什么不再能够从大自然和同伴身上得到保护、慰藉和治疗的力量……和同伴及自然的疏离是因为人先和上帝疏离……因此,人今天的孤独感,其冲击之强烈、感受之深刻也是前所未有的。”[7](P83)孙先生作为一位神父,他的论述可能含有一定的宗教情感,但他所揭示的人类舍弃信仰之后的孤独和虚无是不容回避的。所以,虚无、恐惧和绝望等弥漫在西方人的精神世界,成为哲学家们研究的重要主题。 对于中国,必须追溯历史上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而儒家思想无疑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广最深。儒家在先秦时代只是诸子百家之一,后被汉代统治者“独尊”之后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社会正统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又经官学、书院、私塾、科举等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循吏、民间先生、术士等大小传统文化的“中人”,以及印刷术、戏剧、评话、小说等文化沟通媒介等[③]上行下化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儒家思想流行于大传统和小传统之内,浸淫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哲学。

  儒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提高个人的内在修养,认为外在的一切包括天下的治理必须通过个人的内在修炼来达到,这便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如孟子言“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大学》更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梯序性途径。所谓修身,最根本的是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如儒家的“三不朽”中以“立德”居首。[④]以“修身”作为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起点,道德伦理及人生价值观教育便成为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

  近代以来,以坚船利炮为利器的西方科技文化刺痛了国人的古老思维,原先被“不器”的君子所不屑的奇技淫巧践踏了国人的利益和尊严,于是社会思潮陡变,由止于技术层面的“师夷长技”逐渐深入到制度和精神层面,而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儒家不断遭到批评和摒弃。时至今日,审视现行的教育体制及其内容,人生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或者被应试的知识性内容挤占了空间,或者仅浮于口号式的宣传,不易达到道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的目标。若道德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缺失或力度不够,则教育只能成为人们追求欲望的工具和手段。缺少道德的约束,人们的欲望就会膨胀,由欲望引导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一方面,以欲望作为目标常常不稳定,因为一种欲望很容易被新的欲望干扰和影响。比如,现在的很多年青学生缺少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人生目标,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意志不坚定,不能持之以恒,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追求的目标尚止于欲望。另一方面,欲望无穷无尽,一个欲望满足了新的欲望随即产生,正所谓欲壑难填,以欲望作为人生目标只能陷入空虚、混乱和迷惘。同时,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更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常哀叹现代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诚有其因也。 鉴于以上,现代教育在进行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文化的特点,从各自传统的人生哲学出发,结合现代生活的特点,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学习。虽然在多元的信息社会里,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不能规定统一的标准,但是引导人们关注自己的内心,在错综复杂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以之为出发点处理好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终还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结束语

  当今社会问题众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内心这三种关系上,这三种关系处理的如何关涉人类的生存和幸福。然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并未很好地处理以上三种关系,以至人与自然隔离,人与人互相隔膜,并且内心焦虑缺少方向,似已陷入孤独的人生境地。或许圆满的生活永不能实现,人类永远只能在跌跌撞撞中追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