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运河”的诗词都有哪些?

如题所述

历史上留下的咏叹“京杭大运河”的诗句很多,多是怀古及咏史类,比较著名的有:

1、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原文: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译文:都说隋朝因为京杭大运河灭亡,可是也因为大运河实现了千里通航,如果不是隋炀帝建造龙舟贪图享乐,与大禹论功也不遑多让啊。

2、唐.李敬芳《汴河直进船》

原文: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译文:汴水与淮河之间挖通后,确实有许多便利。不过,百姓遭受到的苦难也很深重。东南四十三州的广大地区,民脂民膏都被这条河运走,送到京城供皇室贵族去享用了。

3、唐.许浑《汴河亭》

原文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是景阳楼。

译文

扬州的琼花开得非常繁盛,隋炀帝很想去游玩一番。他劈开昆仑那样的大山,造出了一条河流。浩浩荡荡的御林军辞别了皇宫,三千名嫔妃宫娥乘龙舟一起南下。

响彻云霄的鼓乐把天上的星辰都惊动了,龙舟上的锦旗日日夜夜迎风招展。四海之内的义军纷纷归顺正义之师,那座享乐美女的迷楼只不过是另一座亡了国的南齐奢华的景阳楼罢了。

4、唐.胡曾《汴水》

原文: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译文:千里长的京杭大运河很快就开凿出来了,这也让推翻隋朝暴政的势力重重而来,豪华的船帆还没来得及收起,就烽烟四起,用来游乐的龙舟再也没有回来(隋炀帝在扬州被杀,故有此说)

5、当代.冰雪红豆《七绝.大运河》

原文: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

译文:祖国的南北方因为京杭大运河一脉相牵,从隋朝到现在已经千年了,还是水波涟涟。我对大雁说无论是南飞过冬还是北归,京杭大运河从头到尾都是祖国的河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词大运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1

1、《汴河怀古其一》

作者: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给功不较多。

2、《汴水》

作者:皮日休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3、《汴河怀古其二》

作者:皮日休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4、《桃叶渡怀古》

红楼诗词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5、《七绝 大运河》

作者:冰雪红豆

江南北国脉相牵,隋代千年水潆涟,

寄语飞南归北雁,大河头尾是家川。

1、《汴河怀古二首》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对唐王朝的警示。

2、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3、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全诗立意新奇,议论精辟,不失为唐代怀古诗中的佳品。

4、这首诗借用晋人王献之与其妾桃叶,渡口分手时,献之作《桃叶歌》相赠,桃叶以《团扇歌》作答之风流韵事,寓意名人雅士之聚散离合。表达了一种惆怅、哀怨的情绪。这同荣国府后来败落时种种生离死别的情景有共同之处。

5、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5-08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第3个回答  2021-03-06
《汴河怀古其一》

作者: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给功不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