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出现后,对明朝中后期的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如题所述

阳明心学作为中国儒学集大成的一种思想体系,自明朝中叶产生以后,即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股狂飙,在国内外,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仅封建统治者极为推崇它,而且,一些文人学者也深受其影响。不仅在国内深有影响,而且在国外也很有市场。特别是在近代中国,一些历史人物,譬如: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革命派孙中山、章太炎、宋教仁;国民党方面汪精卫、蒋介石,共产党方面毛泽东等,在其早期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过阳明心学的影响。在这些人物当中,不管是主张维新的,还是主张革命的,不管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他们都曾读过王阳明的书,都曾在不同程度上受过王阳明心学体系的影响。然而,他们所走过的路却不尽相同,结果不一样,社会影响也各不相同。这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明朝初期,程朱理学(起于宋,是儒学的发展)在思想界占据主流。它提倡“存天理,灭人欲”,但到后期程朱理学逐渐僵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显现出阻碍作用。到明代中期,一个新的学派开始兴盛并开始占据明思想界的主流,它就是心学。 心学发端于明代初期,但集大成者则是明代中期的阳明先生——王守仁。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
(1) 王守仁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是状元,读的是朱熹之学。但王守仁小时候便展现了他不拘泥于程朱理学的一面,经常提出一些让教书先生觉得有悖传统的想法,做出一些不寻常的举动,还立志做圣贤。十八岁后开始读朱熹之书,并将朱熹之理付诸于实践,亲自格物致知——格竹子,他一直在竹子前按前人之学“格”了几天几夜。但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对“道”的大彻大悟,反而让他得了风寒。十年后,王守仁“自念辞章艺能不足以通至道,求师友于天下,又不数遇,心持惶惑。一日,读晦翁上宋光宗疏有曰,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乃悔前日探讨虽博,而未尝循序以致精,宜无所得。又循其序,思得渐渍洽浃,然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沉郁既久,旧疾复作,益委圣贤有分。”这是阳明沿朱学路径对圣贤之学的再次求索,结果却依然是“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所以“益委圣贤有分”了。自此王守仁对朱熹产生了怀疑,开始了自己对“道”的追寻。
(2) 中年时王守仁谪居于当时极其荒凉的贵州,就在这一阶段他提出了“‘理’在心中”的思想,完善了自己的致良知说,并发展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摆脱了朱子“去人欲”的束缚,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天地。之后他一边亲身实践,一边讲学传道。他不嫌弃弟子,不挑剔门人,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一视同仁,将自己几十年之所学倾囊传授;他虚心解答疑问,时刻检讨着自己的不足,没有门户之见,也不搞学术纷争。就这样,阳明心学传播开来。 王守仁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习过武,平定过宁王叛乱和福建叛乱,这里暂且不表。史料上如此评价王守仁:守仁天姿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指。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3) 论及阳明心学产生的原因,与之前的心学人物有很大不同(王守仁之前的白沙,因为科举不顺,未曾做过官,在几志难伸的情况下,想独创一门学问,以扬名流芳)。它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当时“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教条学风,亦即朱学教条化所形成的理论压力。由此看来,王守仁的突破性和自觉性更大,而阳明心学产生的影响也是前人心学所不能比拟的。
王守仁死后,心学迅速传播,他的弟子无数,各色人物皆有,在历史上有过重大贡献的比比皆是。在朝廷上,他的传人形成一股势力,他们拥有良知,敢于直谏;在思想界,他的传人更是将心学发扬广大,独领风骚。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生甫周岁,堕眢井,出三日而苏。五岁从父道括苍,堕高岭,衣挂于树不死。人咸异之。嘉靖二年进士第三人。授翰林院编修,予归娶。丁父忧,服除,补故官。阶为人短小白皙,善容止。性颖敏,有权略,而阴重不泄。读书为古文辞,从王守仁门人游,有声士大夫间。”
(4)徐阶(1503~1583年),汉族。字子升,号少湖,又号存斋,明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松江区)。早年即工诗文,善书法。嘉靖二年(1523年)以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因忤张孚敬,被斥为延平府推官,受此挫折,从此谨事上官。延平多盗,到任后捕剧盗100余人;清理积案,释放被冤之人,赢得声誉,升为黄州同知。皇太子出阁(读书),擢为国子监祭酒。后又进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朝廷机要大事。曾密疏揭发咸宁侯仇鸾的罪行,且擅写青词(一种用来与神沟通的文体,嘉靖帝信神)为嘉靖帝所信任。这时,严嵩当政为首辅,和严嵩一起在朝十多年,谨慎以待;又善于迎合帝意,所以能久安于官位。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得知皇帝对严嵩父子的不法行为已有所闻,于是就命御史邹应龙参劾,终于使严嵩罢官,其子严世蕃谪戍。徐阶则取代严嵩而为首辅。在任期中,徐阶一眼相中张居正,并提拔,而正是因为这次提拔,让张居正得以施展抱负,成为一代名臣,力挽狂澜。
王艮,原名王银,字汝止,号心斋,被后世评价为王守仁最优秀的学生。三十八岁时,远赴江西师从时任江西巡抚的王守仁。王阳明一开始认为他个性高傲,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他自幼向往圣贤之道,拜师后常与师争论“道”。王阳明死后,他在泰州创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学派——泰州学派(王艮是泰州人)。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此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何心隐等,最著名的思想家当属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思想启蒙解放的先锋”的李贽。
李贽,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号卓吾,又号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回族。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同“厚”)讳,取名贽。其家是世代巨商,至祖父辈家境渐衰。嘉靖三十五年任河南共城(今河南辉县)教谕,三十九年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三年复任北京国子监博士,四十五年任礼部司务,隆庆四年(1570年)任南京刑部员外郎,万历五年(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万历八年辞官归隐。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他经受过倭寇侵掠、灾荒贫困的痛苦,看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艰难,在新兴的市民运动推动下,希望能找到与宋明理学不同的“道”。他曾接触过王守仁学说,并研究佛学。归隐后,主要从事研究、讲学和著述。 1588年和1590年先后有《初潭集》和《焚书》问世。书中尖锐地揭露了道学家的虚伪和自私,受到耿定向等人的攻击和迫害。1599年《藏书》问世,受到进一步迫害。1602年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下狱,李贽76岁在狱中受到严重迫害,不堪忍受,自杀身亡。他的著作,曾多次遭到禁止和焚毁,但仍继续流传于世。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久远,直至近代,仍有心学学派活跃在思想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9-17
心学号称集合三教的一个学问,不是儒教的分支,不但不是而且是反对儒教的先锋,同时也表示儒教在明朝并不受皇帝待见。心学是在王阳明最后几年才传播,但是也传播了几十年,培养了几代人,比较著名的就是张居正,但是张居正也是心学的终结。至于影响,也就是张居正带来了明朝的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