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一份关于对北京自来水博物馆的演讲稿

朋友,当您尽享天伦之乐时,当您精神饱满地工作,满怀激情地实现人生目标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一个个自来水职工,为了自来水事业不辞辛苦默默地奉献着?而今很荣幸我成为了其中的一员,自从在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工作那天起,了解了京水百年的文化底蕴,并被其深深感动。
从1908年京师自来水公司成立至今,北京自来水事业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现今的京水集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并将其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工作中,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和我的同事们,秉持着至清、至善、至柔、至刚的企业精神,时刻告诫自己要提供最优质的水为市民送去甘露,滋润他们的心田,要提供最热情的服务,给他们带来温暖。在讲解工作中把集团提出“在无水中生水、在少水中增水”的工作思路告之广大市民,让其了解到集团为保障优质供水所做的努力。
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我们就要立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时光,在自己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我相信我们拥有一样的梦想,一样有做一个自来水人的骄傲,为我们的供水事业增砖添瓦,让我们青春的誓言得已实现,让京水精神绽放新的光芒。
大致是这样,但是需要加一些内容,关于博物馆业务方面的一些内容,最好生动,实际一些,谢谢

  前几周的一个周末携小女参观北京自来水博物馆,发现这是一个值得一看的博物馆,花一点时间,略做挂一漏万的小记。

  博物馆所在地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厂、始建于满清末年(1908年)的东直门水厂所在之处。从老照片上看,当年水厂所在地东直门外还是一片荒野,今天这里则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宝地。在高楼大厦之中找到这个位于社区内的博物馆,真是吃了一惊。

  一是没想到博物馆占地面积真不小,庭院中间有一大片草地。

  二是进门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西式建筑散落在院子里,立刻意识到这是有年头的真家伙,其中最引人瞩目的1910年所建的巴洛克风格的来水亭,老式的西式工业厂房也是非常讲究美术的,舍得在和功能无关的装饰上投入金钱,不像现在的厂房完全追求效率。

  三是博物馆门可罗雀,但是配备有专职的讲解员,保安看我们父女两个进了展厅,立刻主动表示把讲解员叫来,可惜小女实在太小,还听不懂解说,不能享受这一对一的特殊服务。

  就冲着这三条,就值得一看,门票也不贵,5元。

  博物馆的主建筑设在原来自来水厂的蒸汽机房,大体介绍了北京自来水的起源和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自来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发展起来的。1907年,慈禧太后同意了袁世凯在北京兴建自来水的建议,1908年,袁世凯随即推荐富有洋务实践经验的周学熙入京筹办自来水。周以官督商办的模式,募集社会资金,创办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期间自有许多曲折。

  最让人感慨的是一项新生事物的产生,要遭受到种种阻扰。这些阻碍一方面来自观念上的,时人见自来水用药消毒,便说是“洋胰子水”;由于水管埋于地下,便说是“专走地道,不见阳光”的“阴水”等等;一方面是原有的利益集团,过去北京城市供水依靠水井,而水井有专门管理的山东籍井户,共计2000多人,也是反对自来水的强大势力。周学熙为此采取了做广告,做宣传,搞减价,等促销活动,才把自来水推广出去。这段历史十分生动,不在此处援引细节了。

  其次是北京水资源的紧缺由来已久。20世纪初期创办时,“以安定门外沙子营迤下孙河水源尚旺”,就从孙河引地表水,到了40年代,北京进入枯水期,就在东直门挖掘了五个机井抽取地下水。在北京住了十几年,不知道孙河是那条河,先是感慨难道一百年前能作为水源的河流已经消失,后来才发现温榆河又称孙侯河,孙河其实是温榆河的一段。当然今天的温榆河已经无法作为取水源了。

  北京自来水事业的兴起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一项,北京自来水集团有心维护这些重要的历史遗迹,向我们展示了非常值得纪念的一段历史,确实做了一件好事。可惜的是,东直门自来水厂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高达54米、造型独特的钢铁水塔于1957年被拆除,今天人们从德国设计师的后人那里找回图纸,重做了一个模型,放在展厅里让人凭吊。

  至于当下北京的供水,缺水是主要矛盾,多年前就曾写过《缺水困扰北京城》这样的文章,而对中国的城市供水来说,除了对付缺水外,如何保护水源地,提高自来水标准,也是关系民生的重要课题。

  京师自来水馆历史:慈禧建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

  来水亭属于欧式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手法糯米灌浆、磨砖对缝

  ■馆名:北京自来水博物馆

  ■地址:东直门北大街甲6号

  ■特点:专题类博物馆

  ■建馆时间:2000年12月

  ■镇馆之宝:来水亭、烟囱等

  在东直门北大街,东、北二环路衔接的地方,有一座北京市自来水博物馆。这里中西合璧的建筑却十分有名,已经被列为近现代优秀建筑之一,不允许擅自拆除。自来水博物馆是在原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原址上建立的。兴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始于1908年,距今已整整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自来水博物馆的展区分为展馆展区和室外展区两个部分。其中室外展区主要是被保护或复建的建筑以及各种大型设备。

  上奏慈禧太后请建京师自来水厂

  这件奏折展品背后隐藏着创办京师自来水厂的故事。光绪34年(1908年)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上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请建“京师自来水一事”,认为“京师自来水一事,于卫生消防关系最要”,并推荐“在直隶历办工艺局厂,成绩昭著”,“谙熟商情,声望素孚”的前署直隶按察史、长芦盐运使周学熙负责京师自来水事宜。不到十日,慈禧“谕允”。不久,农工商部再次上奏折,请示筹办京师自来水公司的“大概办法”。办法很快被批准,公司性质为“官督商办”,公司名称为“京师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任命周学熙为公司总理。周学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实业家,出生于清末显宦人家。他曾任前署直隶按察史、长芦盐运使,并在1912年和1915年曾经两度担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官。

  ◎水厂沙盘◎

  第八水厂的水取自潮白河畔

  在自来水博物馆里,有一种很有特点的展品:一些北京市大型水厂的沙盘。这些沙盘配上光电效果,使参观者可以很明显地了解到水厂的取水线路和工作流程,成为自来水博物馆一道独特的风景。

  进入20世纪70年代,北京市区日用水量猛增,1972年供水高峰期间降压供水长达75天,日亏水15万立方米,供水形势十分严峻。1974年,国家投资1.5亿元兴建第八水厂。

  该厂位于东外亮马桥,水源地选择在地下水丰富的京郊潮白河流域。1979年、1981年、1982年,第八水厂三期工程先后竣工,日供水能力42.9万立方米。建成了一次取水、二次加压送水、三次配水的京城最大的地下水水厂。

  第八水厂的水取自牛栏山潮白河畔,打了18组机井。从水源地抽出的水通过输水管线送到孙河加压站,对原水加氯消毒,加压后通过输水管线送到配水厂,进行补氯加氨,然后通过机泵将水送入管网。

  ◎井碑◎

  一个小小的井碑背后蕴藏的历史事件

  东直门水厂创建于1908年,1910年3月正式投产供水。水源为当时大兴县境内的孙河水,由孙河取水厂送来清水经东直门水厂消毒送出。1940年前后因孙河水严重匮乏,东直门水厂改用地下水作为水源。到1949年,北京仅此一座水厂。1932年入夏以后,适逢大旱,孙河水位急剧下降,水源行将枯竭。公司几位工程师建议打机井取用地下水。当时在如今的自来水博物馆院内共打了五口水源井。图中所展示的就是1940年开凿的第一号水源井的井碑。

  为井碑题字的,是我国著名的藏书家傅增湘先生。他曾在五四运动中,因抵制北京政府罢免蔡元培的命令受牵连而被免职。他曾于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之所以请傅增湘为自来水厂的井碑题字,主要是因为他是袁世凯御用之人。而水厂之所以能够在1908年被慈禧太后批准设立,主要是因为是袁世凯一派提出的建议。早在前面所展示的奏折之前,其实也有人上奏,希望在京城兴建自来水厂,但是慈禧觉得上奏折之人都不适宜督办此事,于是才搁置下来。

  袁世凯是慈禧看中的人选,因此才会在奏折上奏10天之后,就已经开始商量具体兴建事宜了。一个小小的井碑题字,背后蕴藏的政治斗争和历史事件竟然如此繁复,现在看来,确实很有意味。

  ◎镇馆之宝◎

  聚水井帮助北京度过了1938年的旱年

  北京自来水博物馆有座漂亮的建筑叫来水亭,东直门水厂建成时叫“模范水亭”,与水塔、蒸汽机房都是同一年代的建筑,建成于1910年,用于接收孙河取水厂处理后的水,沉淀消毒后送入清水池。这座建筑是由天津德商瑞记洋行设计的,属于欧式建筑,具有巴洛克风格,建筑时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手法糯米灌浆、磨砖对缝,因此这座建筑是中西合璧的精美建筑杰作。亭内曾经建有一尊坐北朝南的白衣观音菩萨,身高2.7米,身后有假山,身前是净水池。遗憾的是这尊观音在“文革”时被拆毁。

  在绿地的西面是聚水井,建于1938年—1939年间,是日本侵华时所建。当时北京城正处于大旱时期,水源地孙河(即温榆河)水源不足。日本人为了获得稳定水源,便在自来水厂院内打井,开始引用地下水。当时共打了五口井,五口井的水便在这里汇聚。这些井的井盖都是铜制的,至今保存完好。门口外面的方形孔是地下通道口,当闸门出现问题时,可以从这个口进入修理。

  ◎机房烟囱◎

  百年烟囱依然耸立

  现在的展馆其实就是过去水厂的蒸汽机房,孙河水或者井水从来水亭流经清水池再送到蒸汽机房,通过烧煤产生的蒸汽把自来水加压顶上去,然后才能顺着管道流到北京城内各处。因此,在蒸汽机房旁边必然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烟囱。由于蒸汽机房不能没有烟囱,因此,虽然经过了近百年的沧桑,这个烟囱竟然耸立于此,未曾有过倒下的念想。此烟囱始建于1908年,由于中国此前从未建过自来水厂,于是便请来欧洲人来设计图纸。烟囱和其他建筑也就顺其自然,具有了欧洲建筑的风格。但是中国工匠建造时,却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和糯米汤灌浆的建筑手法,每块砖的底部都有刻章,很偶然地形成了现在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虽然水厂的烟囱八角造型很别致,制造精良,但却并不是当年京师自来水公司建筑群最有特色的建筑。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当年最有特点的建筑是自来水厂内的铁质水塔。水塔构造是极富特色的钢结构,塔高54米,塔身分为六层,呈六面形,镶有12条装饰龙,装有风铃,容积750立方米。1942年该塔停用,1957年拆除。目前馆内根据当年德国设计师蒂诺·萨格曼先生的后裔所赠照片,以1:10的比例复制了一个水塔模型。通过模型,依然可以看出水塔造型的优雅,纹饰的精美。试想,如果当年不拆除水塔,现在它一定是北京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恐怕也不会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逊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