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评价体系的国外财务评价体系综述

如题所述

(1)杜邦财务评价体系
杜邦财务评价体系是利用各财务指标间的内在关系,对企业综合经营理财及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方法。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指标,是杜邦指标系统的核心。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评价中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该指标的计算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的,由于利润指标只考虑了债务成本,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权益益资金的成本,因此,其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股东财富变化。
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该指标易被操纵。导致虚假的经营业绩。如果企业通过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来增加净资产收益率,而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可见,还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这仅仅是账面利润,而不是真实现金净流入的现实利润,也就不能客观地评价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即使净资产收益率很高的企业,如果它在会计期间的现金净流量较低,那么,会计上确认的利润并不能转化为实际的现金流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和付现能力,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样,如果企业通过扩大权益乘数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而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净资产,这必将增加企业的负债比例,加大财务风险,掩盖企业可能面临的危机。
第三,评价指标是建立在会计利润基础上单一财务指标体系,不足以评估公司的表现如何,以及应采取什么措施来改进绩效。并且在激励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放弃长期业绩去追求短期财务绩效。
第四,进行财务评价时,仅从计算出的财务比率无法判断是偏高还是偏低,与本企业历史相比,也只能看出自身的变化,难以评价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地位。
(2)沃尔比重评分法
另一个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沃尔创建的沃尔比重评分法。他在其20世纪初出版的《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等著作中提出了信用能力指数概念,将流动比率、产权比率、固定资产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自有资金周转率等七项财务比率用线性关系结合起来,并分别给定各自的分数比重,然后通过与标准比率进行比较,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及总体指标的累计分数,从而对企业的信用水平作出评价。虽然提高了结果的可比性,但其不足仍然是明显的。
第一,所选的七项指标缺乏证明力。这七项指标仅体现了企业的资产结构以及资金的运营效率。
第二,当某项指标严重异常时,会对总评分产生不合逻辑的重大影响。
第三,与杜邦体系一样,其指标体系中只有财务指标,缺乏非财务指标的辅助说明和解释,评价不完善,弱化了企业财务评价的导向性功能。 自亚历山大·沃尔创建沃尔比重评分法以来,财务评价问题一直是国外财务学界研究的热点。出现了诸多财务评价方法,比如: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供应链绩效衡量等,并在中国的很多企业运用于实践,但仍存在问题。
(1)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卡普兰和美国复兴方案公司总裁诺顿提出的一整套财务评价标准,它通过对未来绩效驱动因素的评价,补充对过去绩效的财务评价,体现了企业的战略和远景,该评价体系从因果链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经营业绩的主要方面,包括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和学习与增长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指标有2---5个,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了企业内外部影响因素,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平衡,对业绩评价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出台后,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和研究,在实践界也得到了大量的普及运用,它继承了传统财务业绩评价体系采用财务指标来评价的一面,并且财务业绩占较大权重,一般在60%左右,其它三个方面的业绩是为财务层面服务的,用于进一步分析财务层面业绩的形成原因。另外,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加入一些主观指标,使得业绩指标量化过程更具灵活性。有理论研究表明主观指标的介入,允许公司利用不能被契约规范的信息,这些信息在程式化的契约中往往被忽略,这有助于缓和完全依赖于客观指标评价业绩可能造成的管理“扭曲”。
平衡计分卡在财务评价方面仍然存在技术上的先天不足。
首先,kaplan和nortan没有提到平衡计分卡各个指标体系的考评权重如何确定。 这导致了很难根据平衡计分卡对企业的整体状况做出一个综合评价,也无法进行不同企业之间业绩优劣的对比。
其次,由于主观指标的介入,使业绩评价的结果不太容易与经理人员的薪酬挂钩。因为,对管理人员的激励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关键是如何科学地确定不同类型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然而主观的、定性的业绩评价指标往往不够精确、可靠,这些指标往往受到评价者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影响。
第三,不仅对指标的权重设计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而且考核体系常常重点不突出,指标之间互相矛盾,并容易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冲突。另外,即使权重得到确定,经理人往往只在高权重指标上努力而突视了对薪酬影响有限的考评指标。使平衡计分卡“失去平衡”。
(2)经济增加值法
由于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没有考虑权益性融资成本,而且大多是根据公开的财务报表住信息计算的,各种指标具有相当的弹性,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因此,1982年,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将剩余收益指标改造成经济增加值,并在1993的9月20日的《fortune》杂志上发表文章“eva---the real key to creating wealth”完整表述了其观点。它消除了传统会计利润计算时对债务资本使用有偿性和权益资本使用无偿性的差别对待。eva是公司税后的营业利润与资本成本的差额(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其中:资本成本=资本成本率*公司使用的全部资本)。其基本思想是强调对全部成本费用的计量,要求企业管理者无论是运用债务,还是运用权益资本都要充分考虑其成本费用。其核心理念是资本获得的收益至少要能够弥补投资者应承担的风险。eva的计算表明净利润实际上是由所有者理应取得的最低投资机会报酬和经营者创造的增值收益两部分组成。eva才是企业价值之真正所在。只有eva为正,才表示公司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eva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平衡计分卡在财务层面的评价的不足。它能与企业价值创造相联系,与传统的财务指标如:利润、净资产收益率不同的是,eva衡量的是超过一般水平的超额收益。它建立了财务指标与企业价值的直接关系,使价值创造结果融入会计核算体系中,为企业“基于价值管理”奠定了基础。但eva评价体系同样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eva的计算仍依赖于收实现和费用确认的财务会计处理方法,实质上仍是会计利润计算的另一种形式,其计算过程依然需要会计估计。所以,它不能揭示企业经营中可能隐含的财务风险。
其次,单一的eva结果只能反映近期的经营成果,无法有效地提示企业未来成长能力,无法体现非财务资源的价值创造能力。企业仅仅采用eva法进行财务评价,会促使经营者为了提高eva,而优先考虑能快速提高eva的风险低的短期投资项目。对于风险高的新产品开发和建立与顾客良好关系这些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投资活动,由于其收益在未来才会有所回报却因短期看来是多余的而放弃,就很不利于企业的长远持续发展。
第三,eva是为企业创造价值服务的财务指标,但它不能将企业的的目标与战略有机结合,并且,eva本身是多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数据,它并不能帮助企业找出经营无效率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