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打胰岛素吗?

家里有人得了糖尿病,一直都是用药物控制,因为他从不忌口,爱吃甜食,所以有时也会觉得不太舒服,但是没怎么在意,一直也没什么问题。
前几天单位组织查体,做了个心电图,诊断说有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然后回来就觉得心脏不舒服,血糖也高(没测,自己感觉的)。
后来去针灸治疗的时候,问了那里的大夫,那大夫说这病很严重,还说血糖高要打胰岛素。那大夫不是忽悠,只是他光是听了这个病名而得出的结论。(我觉得光做心电图,未必准确啊)。
于是回来之后,他就有了心里负担,每天都没有精神,晚上还睡不着觉,喘不上气儿。今天去医院测了饭后血糖22,然后大夫让他住院,打胰岛素。之前他一直是用药来控制血糖,最近才有点控制不住。
问题是他从来不忌口,吃起水果来,都是几个几个的吃。并且这几天心里压力太大,再加上刚刚感冒还没有好。所以我觉得是不是情绪的影响比较大一些,再加上饮食不注意,才导致血糖控制不住的?现在有必要打胰岛素吗?听说这个一打上,就终身依赖了。
他身体确实不是很好,但是这几天他给我的感觉是,他不是被病给打倒了,而是被恐惧。到现在住在医院里了,也不放心,笑也不是放开了笑,吃也吃不下饭。我快愁死了,不知道该怎么开导他。他已经走进死胡同了,就相信医生说的话。
上面说的有点啰嗦。
主要是想问最近才有些血糖控制不住,饭后测了一下22,因为考虑最近精神压力较大,又爱吃甜的东西,有没有必要现在就打胰岛素(一直是药物控制血糖,从来没打过胰岛素)。有没有可能,用饮食和药物,来控制血糖恢复正常。

糖尿病的保健养生必需从分析糖尿病成因着手,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找到去除疾病正确有效的方法。
糖尿病一直是一个很难医治的疾病,得了这个病,只能利用胰岛素的注射来控制血糖,这个方法主要来自于目前医学界认为血糖失控是由于胰脏的功能出了问题所导致。和尿毒症的血液透析的治疗相同,这个方法也是认定人体控制胰岛素的功能已经丧失,而且不能恢复,因此放弃了治疗而采用人工的替代方法。因此,这个方法不能治愈糖尿病是必然的结果。
如果我们从中医的血气理论来分析糖尿病的成因,便知道当人体的血气在长期处于消耗大于生产的下降趋势,也就是长期的血气透支状态时,人体就必需抽取身体储存的养份来使用。这就是中医常说的 “阴虚” 体质,这时使用储存能量的透支情形,就称之为 “火”。 所以中医说到 “阴虚” 时,都会加上 “火重” 或 “火旺” 两个字,就是这个道理。此时人体脏器内的血液会逐渐减少,骨头中的骨髓也会日渐衰减。由于储存的能量必定有用尽的时候,到了中医所说的 “阴阳两虚” 的状态时,就是 “火” 也已用尽了。

当人体到了 “阴阳两虚” 的状态时,可以透支的能量均已用尽,只好开始抽取肌肉里的能量。这时人体会分泌一种物质,来分解肌肉以产生醣份,做为代用能源。由于分泌出来的醣立即被用掉,因此,在静脉中的血液里并不会有剩余的醣,也没有多余的糖从尿中排出,血糖不会发生异状。在这个阶段,进行血糖的检查,并不会显现糖尿病的症状,主要的症状是肌肉逐渐减少,原来应该有肌肉的部位,逐渐变成一团团松垮的烂肉。这种现象患者如果不注意,并不会发现,只感到愈来愈没有力气,通常都会将之归咎于老化的自然原因。

这时,由于原来血气透支来源的 “火”,已经用尽,因此,亢奋的精神状态消失,体力大不如前。原来难以入眠的情形会得到改善,相反的身体变得很容易疲倦,睡眠会逐渐增加,患者还是很自然的将之归咎于老化的原因,而没有任何疾病来临的警觉。

睡眠增加之后,血气自然提升,造血量也跟着增加。人体依原来透支体力的状态,分解肌肉所产生代用的醣份就有一部份形成了多余的状态,这个时候做血液检查,就会发生血糖升高的症状,人体会自动将这些多余的醣份排出体外,因此尿中也会有醣,就成了糖尿病。

我们用一些假设性的数字来作推论,可以更清楚的说明这个问题。假设人体每天所需消耗的蛋白质(人体的正常能量假设为蛋白质)为100个单位,由于人体的吸收及睡眠问题,使人体只能生产50个单位,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行功能,会生产一种物质来分解肌肉,产生50个单位的醣,用以代替不足的蛋白质,由于所有的醣生产出来后随即用掉,没有多余的醣从静脉中排放出去,因此在检查时不会出现血糖太高的现象。

当人体下指令生产代用的醣份时,人体会自动调整各种内分泌,使人体较容易产生疲倦感来增加在造血时段的睡眠时间,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措施,睡眠增加了,蛋白质的生产自然也就提高了。假设这时生产的蛋白质总数达到80个单位,只需要再补充20个单位的醣就够了。但是人体的回馈系统不会因为短期的数值就进行调整,必需观察一段时期,确定这种高量蛋白质的生产是一种常态现象,才会修正原来生产醣份的指令。因此,在这段为期几个月的观察期,人体仍然生产出50个单位的醣,其中的30个单位的醣就多了出来,人体会透过尿液将之排出体外。

这时如果到医院检查,就会查出血糖太高的现象,依照目前医学界的标准,医生很自然的判断病人得了糖尿病,立即要求患者改变饮食习惯,限制患者的食物,减少患者养份的摄取。这时原来已经提高到80单位的蛋白质生产,由于缺乏营养,又开始下降了,一直下降到50单位的产量。这时人体的血糖又回复正常了。医生认为患者又回复了健康,其实患者又从上升的血气趋势回到了下降的血气趋势,医生的治疗手段实际上中断了人体的应变措施而不自知。

其实,此时的身体状况已经过了最不好的时期,血气正在渐渐增加,健康正在改善中。就算不使用任何药物,只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并改善人体营养吸收的能力,过了一段时间,人体的血液总量增加了,血气也从下降趋势改为上升趋势,不再有血气透支的情形,人体不再需要分解肌肉来充当能量,血糖自然就会逐渐降低,最终回复到正常状态。

重要观念:人体是一个具有高度智能的机构,它能够针对各种不同的身体状态,采取应变措施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行,多数慢性病都是人体正采取应变措施时的状态。然而,传统健康检查时所订定的依据指针,并未考虑这些应变时的人体本能机制,而将这些应变所产生的现象认定系为人体的脏器发生故障所致。

目前医学界认为糖尿病是患者饮食不当所引起的,主观的认定糖尿病就是患者喜欢吃糖或长期饮食过量所引起的。因此,一旦诊断出了糖尿病,就开始限制患者的饮食。患者原来的吸收问题没有解决,加上饮食的限制,使营养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

在现代医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逻辑里,当身体出现容易疲倦的病态后,到医院检查发现血液和小便中的醣份太多时,就立即认定是患者吃多了糖。其实此醣非彼糖,血液中的醣分并不完全是吃进去的糖。这个观点也完全低估了人体的智能,把人体想象成一根肠子通到底,吃多了糖,就排出了糖,完全忽略了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化学工厂。

根据我们的经验,当人体缺少某种营养时,会自动改变人的口味。喜欢吃糖的人很可能是身体的能量大幅不足,糖是最容易在人体内转化成能量的食物,因此人体就会转化人体的口味,使其喜欢吃糖。就算吃得太多了,人体也会自动将其排出体外。

现代医学利用控制患者的饮食,降低能量的摄取,来维持表面上血糖的稳定;实际上人体由于能量不足,仍在继续分解肌肉,血气能量持续下降,健康状况继续恶化。患者虽然依照医生的指示,严格控制饮食,以维持稳定正常的血糖指数,但是血气能量仍然不断的下降,各种后续的症状陆续发生,当血液不足以供给腿部时,就出现腿功能异常,发黑,最终锯掉;当血液不足以供给眼部时,就出现失明的症状;最终走向死亡。

医学界有许多科学家投入于解决糖尿病问题的研究工作中,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找出可以控制血糖的药,却由于缺乏中医的概念,没有进行血糖升高的整体医理研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1-10
首先,餐后血糖的正常值应该是:4.4-8.0mmol/L,您的家人现在已经到了22,非常高了,建议查一下糖化血红蛋白(反映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水平),但是据您的介绍估计在9.5以上,所以医生建议住院打胰岛素是没问题的;
其次,胰岛素的依赖并不是像毒品那样心里和生理的双重依赖,只不过是现在身体里缺乏胰岛素了给他补充而已,所以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您可以让护士给您家人好好讲解一下,消除顾虑;
第三,糖尿病的治疗有五驾马车——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自我监测,日常护理,所以管住嘴非常重要,这个需要您的家人自律,14号就是世界糖尿病日,可以让他参加各个医院举行的讲座,丰富对糖尿病的认识,争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
第2个回答  2010-11-08
餐后22太高了,从医学上讲肯定是要长期打胰岛素的了,加上他心电图提示陈旧性下壁心梗的可能,说明有冠心病,血糖更应该控制好,空腹能5-7,餐后能<10就比较理想。

要让病人认识糖尿病是一个长期要用药的可以控制的慢性病,如果控制得好就不怕,病人不需要有太大心理负担,否则对治疗疾病不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1-07
当然有了,血糖是根本因素,长期这样对身体伤害很大的。胰岛素是降血糖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别担心没什么副作用的。血糖越高的人,会越想吃糖,所以还是先把血糖降下来。不过最重要的是心情,心情也会影响血糖,所以还是需要多开导开导,尤其是像老人。还有如果是2型,血糖不会波动很大的。
第4个回答  2010-11-08
你好!糖尿病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膳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教育和心理治疗、以及自我监测。

单靠药物治疗,饮食随心所欲,降糖效果肯定不好。一直服用降糖药,餐后血糖仍高达22,表明口服药物降糖效果不好,有没有可能都要面对现实,抛弃幻想,是时候注射胰岛素了。

已经出现心肌梗死,表明全身血管大多都有硬化,虽然心梗发作时自己毫无察觉,但病变仍在继续,要积极干预,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

糖尿病本身对生命没有直接威胁,其最大的危害,是在不知不觉中,使全身血管发生硬化,从而影响各组织器官血液供应,最后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及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应引起重视。

精神压力大不一定都是坏事,起码现在已经认识到疾病对健康的威胁并感到害怕了,有了认识就好办,因为,预防疾病主要靠自己,靠自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