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介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古文中的介宾后置是什么意思

介宾后置也就是介宾作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十以十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⑤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 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3)格式:形十于十宾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

2. 古文中的介宾后置是什么意思

介宾后置也就是介宾作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⑤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

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

3. 文言文中:介宾结构后置句式怎样分

你说的是文言文中的句式吧!

汉语中句子的基本结构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宾语。 而字词就有词性之分,介宾短语就是“介词+宾语”组成的。介词通常有:把、以、从、和、被、为等等。宾语通常为人称(比如,“你给我”中“我”即宾语)。

介宾短语后置举个例子:

(1)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意思是临死时把大事寄托给我。(《出师表》) 其中“以大事”就是一个介宾短语,本来的顺序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文中就是把介宾短语放到 后面了。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意思是老百姓不能靠划分边境线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兵力强盛。(《得道多助》) 其中“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以兵革之利”都是介宾短语,放到了后面。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很常见,只要把句子成分区分清楚就很容易了,多看多练,长此下去就会越来越顺手咯,不知道我说的对你有没有用嘞?

4. 文言文里什么是介宾短语后置

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词结构。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通常出现“于”都是介宾短语后置,当然这是通常,有1、2种情况不是,不过不用考虑。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说,古代汉语介宾短语的这种位置,就叫做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 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 2.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3.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4.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5. 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 6.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7.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陈情表》) 8.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陈情表》) 9.贤于弟子。

(《师说》) 10.而青于蓝。(《劝学》) 11.学于余。

(《师说》) 12.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13.具告以事。

(《鸿门宴》) 以上诸例的“以尉首”“以当世之事”“于长勺”“乎东西”与“乎南北”都是介宾短语,在原文中分别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作补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则要提到谓语之前作状语。

如“祭以尉首”,要理解成“以尉首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用军尉的人头来祭奠。”。

5. 急

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 二.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