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画中“三矾九染”的详细介绍

如题所述

“三矾九染”这是中国画的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作画要多次渲染才能画出丰富的层次感来。
如果绘画的墨色都是平铺直叙的涂抹,那叫平涂,是没有丰富的笔墨感的,因此,中国画平涂的画非常少。而“三矾九染”的画确实主流。
我们还是从中国画的发展来看,“三矾九染”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中国画的设色画法是从勾勒平涂到勾勒分层渲染的。中国画秦代以前,基本上是墨线勾勒,色彩平涂的画法。东晋时代是绘画作品,勾勒渲染已经在成熟。如果色彩平涂,那就没有立体感了,只能是一个二维平面的图画。从世界范围看,绘画早期都是平涂的画法。中国画的,早期绘画,也不例外。
汉代以后,绘画出现了勾线烘染法,一般要染好几遍,色彩的染法出现了分层次浓淡。这样,立体感逐渐就丰满起来了。魏晋时代是起步阶段,唐代达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唐代和北宋,绘画主要还是以绢为纸,所以,烘染的技法主要是一遍干后再染二遍三遍。甚至五遍六遍。
当然,唐宋时代,也有纸本的绘画,而且纸本绘画呈现替代绢本绘画的趋势。这就出现了在纸本绘画作品中的烘染法要有一些改进的问题,例如,纸质的绘本,容易在渲染的过程中纸面起毛,影响绘画的美感。于是就出现了绘画设色过程中“矾纸”的技法。
“三矾九染”的本来面貌
古代绘画的颜色跟我们今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有一点区别很大,就是画家要自己调制颜色,包括研磨颜色,给颜色加胶和矾。
古代的中国画颜料主要是矿质,例如朱砂、石青、朱票、石绿等等,这些颜料都是石块,需要研磨成细粉,然后加入鹿胶和矾才能使用。
宋代是工笔画的高峰时期。画家,调制颜料是按照用多少,调制多少来配制的。如果颜料配制多了,会因为颜色里的胶腐败而不能用。我们现在使用的颜料,是精细化工加工出来的中国画颜料,装在锡罐之中,不会出现与空气接触而产生颜料中的胶腐败问题。但是,画家都要颜料还是用多少,挤出多少。否则,颜料也会腐败的,腐败以后的颜料,会影响色泽之美。
所以,古代画家要幸苦很多。他们在作画时,为了绘画作品的层次感丰富,就要多次烘染。在染的过程中,由于次数多了,就会把纸的表面拉毛,这样会影响绘画作品的美感。特别是人物画的脸,要反复渲染才能,浑厚有立体感。如果脸部的纸在染色过程中拉毛了,那是非常难看的。
所以,染上两三遍之后,就要加一些胶和矾,这样,既可以让色彩鲜艳,也能给已经染上去的底色涂上一层保护膜,把底色固定下来。因为烘染法,都是前一次染完,干后才能染下一次。否则,不会有层次感的。
而染下一次时,首先要用清水打湿,然后着色,这样做,是为了能够把颜色的浓淡分清楚。因为,干后的颜色看起来要淡一些。如果你第二次配色跟干的颜色一样,那么干后,这些颜色就会比原来的颜色还要浅,等于没有着色。所以,要把画上的颜色用清水打湿,才能准确配色。古代画画,大部分是工笔画,所以渲染是最耗费时间和工序的。
由于,画工笔画要反复这样多次,一般来说,也就是七八遍到十几次不等,所以,古人有“三矾九染”之说。这个说法也基本上是准确的。即,一次染三遍,矾一次。那么矾三次,就已经染了九次。
但我们说“三矾九染”不是一个固定的绘画程序和公式,而是对工笔画的一般要求。一般情况下,分染六七次也差不多了,最后收拾统一一下,也就是八九遍的样子。而个别的作品,也有两三遍就可以的。所以,我们画画 主要要视作品的需要而定分染的次数,以达到绘画作品需要对目的为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