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有万般残酷,压得你喘不过气,还需要留下来吗?

如题所述

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最大的区别在哪里?相信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发言权,很多人也都知道两者的区别。

无论自己有没有去过一线城市生活和工作,大家都知道大城市给个人就业和整体的就业环境带来的优越性,都明白为什么刚毕业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拼命往大城市挤的理由,也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不愿意在三四线小县城多停留一刻的原因。

一线城市的优势:有更好更开放的就业环境,营商环境,更好的社会基础设施,这里有24小时的便利店和准时到达家门口的外卖。

三四线城市的现状:教师、医生、公务员成为了城市职业中最体面的工作,爸爸妈妈都说要找这样的对象,虽然不能大富大贵,但是能稳定一辈子。

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很多人可能都会败在一些制度和规则不透明的潜规则之下,三四线的职场生存法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为环境和制度的相对不透明,关系大于能力,人脉大于努力,攀比高于生活,这样的现象随处可见。

其实无论自己生活和工作在哪里,没有哪里的生活是容易的,三四线城市累的是人情世故,更多的是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变得圆滑,累在世俗。一线城市累在生活节奏,累在活出真正的自己,冲破世俗的羁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多人注定面临的是两条人生道路:要么去拼命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要么就平庸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这个世界本就不公平,只有足够努力,才会足够公平。

01

一线城市的繁华,表面上能给人无数的幻想和期待,这里有高楼大厦,大型商场,24小时不关门的便利店,随时都能送上门的外卖。这里似乎拥有了理想生活的一切,年轻人很多,找工作的机会很多,平台很大,有看似更多更大的发展机会。但是一切繁华的背后,都存在着这巨大的个体之间的竞争压力,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是为了把别人比下去,让自己拼命跑在那个跑道上最前面的人。

这里有一夜爆红的美好,但是也同样的存在着明天就得回家的残酷,被无情淘汰。

三四线城市,生活节奏慢,没有一线的喧嚣,大街上年轻人也不多,捧着奶茶谈天说地的人很多,晚上出来跑步散步的老年人很多,工资虽然在4000-5000的样子,但是生活也称得上是小资,这里没有高昂的房价,自己跟亲戚朋友借一借,凑一凑也能有个首付,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得不到有效及时的解决,电视媒体就成为了强有力的武器,小事当大事,大事不常有,这就是三四线生活的常态。稳定且平凡,平凡且普通。

在没去一线城市生活和工作之前, 认为以上就是我认为城市和生活之间的所有差距,但是在北京生活了5年的自己渐渐发现,以上的这些就像站在高楼上看地下,这些都是鸡毛蒜皮,影响和改变自己最大的是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三四线城市城市有的,一线城市都会有,一线城市有的,三四线城市可能需要奋斗好几年,而这几年的时光,足以定型一个人的眼界、格局、世界观。

三四线城市最真实的写照,就是这样的场景:一位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自己的老爸在毕业之间就给他安排好了工作,老爸们通常会这么说:“大学毕业后就去哪里干××,已经提前帮你打好招呼了。”相信这样的场景在大家身边并不少见,一旦邻里乡间都知道了哪家的孩子去当了什么公务员,什么政府单位,去了银行什么的。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地方这么难进,人家肯定是有一个厉害的老爸老妈,你比不上的。

在这里,很多时候你的高光时刻不是你的能力赋予的,大家对你的评价也不是因为你能力多强,有多能干,而是觉得你有一个很好的家庭背景,这是他们其中的人很多人没法比的。对于这样天然存在的差距,很多人会因此选择放弃,因为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会输的。

当然,我要讲的是大城市这样的现象不可避免,但是在信息公开,更加透明和公开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情况会少很多。对于一线城市而言,为什么我劝你再苦再累也要留下来,它至少会让你相信努力的意义,不会让你还没开始尝试就选择放弃。

在这里没有什么天生的优越感,每一种差距都是能在自己的努力下一步一步缩短。虽然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但是他并不阻碍每一个想去罗马的人,而且在去的路上,会有汽车,自行车的出现,道路千万条,给你的选择很多,同时也看你的努力程度。

记得大学毕业那会儿,爸妈就极力劝说让自己去当公务员,因为爸妈一辈子都是农民,在他们那个时候,能干像银行员工,公务员,老师这种能吃国家饭的工作,是一份至高无上的荣耀,平时大家聊天的时候,聊这种工作自己脸上也会倍儿有光彩。

因为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各种贩卖社会焦虑的文章铺天盖地,受到“高薪依旧没有安全感”“稳定工作是大多数人的归宿”“不为现在的自己想,请为未来的自己想”等等这些概念的灌输,当时觉得公务员的工作相比之下确实挺不错的,稳定不容易失业,而且在自己家这边的社会地位也还不错,说出去也挺好听的。

但是自从违抗爸妈旨意,来到北京生活和工作之后,对于公务员这份工作的想法完全改变,每一次谈到工作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吵到不可开交,每一方都是坚持自己的观点,爸妈认为北京自己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地,成功并不容易,迟早还是要回家的。自己却认为之所以爸妈会反对自己,是因为他们没见过北京是什么样子,没体验过北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一个人的认知和格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生活的环境,爸妈一辈子都是在自己的那个小县城,在他们的生活环境里,公务员就是社会职业的顶端,没有什么工作能比这个好了。当时,自己给自己的的心理安慰就是:“爸妈不知道北京的生活什么样,公务员在他们的眼里是最好也是正常。”有些事情,自己没有亲身经历的时候,永远觉得自己说的是对的,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和眼界。

一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各有各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呆的地方,选择不分对错和优劣,从小长大的城市,无法完全抛弃,毕竟这里是自己长大的。但是这里能帮助自己在职业能力,认知水平、专业技能等等方面快速成长,就像马云曾经说过一句话:因为相信,所以看见。他觉得如果他不成功,总会有人成功的。

02

如果你足够幸运,在这样的城市,你总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年轻时候去过的地方,游过的山水,即使你觉得他们对你没有任何帮助,但是自己也在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无论是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还是自己老家以种地为生的三四线城市,去过的地方总会慢慢地、一点一点影响和改变你对世界的认知,当你发觉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认定的东西,可能现在追求感就没那么强了,以前觉得很重要的事情,在自己看来也不过是鸡毛蒜皮,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开始变了。

曾经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对于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是金钱?是能力?是资源?是人脉?现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他的眼界和格局。

03

那么如何才能有更宽阔的眼界呢?

20出头的年纪,我们总会面这样的选择,到底是选择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好,大城市分奋斗几年可能依旧一无所有,三四线城市虽然稳定安逸,但是生活和工作毫无斗志,纯属就是为了每个月能准时拿工资养活自己,以前的自己可能会倾向于稳定的生活,但是现在的自己心里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如果有机会,千万不要贪图稳定的生活,在年轻的时候,如果能坚持,再苦再累也一定要留在一线城市。

这不仅仅换了一种生活和环境,而是给自己的人生彻底换了一个活法,城市和生活的差距会让你养成多样全面的价值观。

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包容度很大,它可以容纳每一个人的梦想,它可以接受每个人的个性和不一样,这个世界告诉我们,有喜欢的人自然也有不喜欢你的人,在这个充满偏见和固执的世界里,承认别人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能逐渐接受别人的不一样,别人的价值观,别人的活法,这本身就是一种眼界和格局的体现。

一旦在包容度很强的城市待久了,你会发现这样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要活成的样子,这里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这里即使女的剃个光头大家也不会向你投来异样的目光,在这个城市里,即使你再晚回家,也依旧能打到车,路上依旧是霓虹闪烁。

在那个三四线的小世界里,很多人已经过上为人妻,为人母的生活,而自己在这里享受着事业打拼给自己带来的快感,逐渐学会了独立,自强,隐忍,想要去体验更精彩的世界,简直和那样的生活已经是两条平行线了,未来完全不会有交集,也注定是两个世界的人。

生活在老家的朋友,干着机关内的工作,平时周末还能出去打球健身,电话那头的他们会无情的嘲讽你努力的意义,甚至觉得你是年轻无知和幼稚。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当自己的方案一次有一次的被通过,当自己一次又一次被领导表扬的时候,这时候的你正在享受着这座城市因为你的努力带给你的反馈,这种感觉是工作的成就感,是城市和他人对自己的认可感,这种感觉他们是永远体会不到的,就像靠自己的能力在CBD买买买的时刻,他们也永远无法感受。

为什么劝你留在一线城市,只有在享受到了最好的自己的时候,你才有资格去做一线还是三线的选择,也只有当你真正爬到山峰的时候,你才有资格去评论是山上景色好,还是山下景色好,你只有足够努力拼命,在享受到奋斗带来的最好的成果之后,你才有资格对一线和三线说“不”。

二十多岁的你,如果跑遍了世界,见过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美景,相信你和一个小镇青年是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可以聊的,因为在他的眼里,世界就像这个镇子这么大,而对于你来说,世界在越来越小。

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你总会觉得自己无所不知,但是看到了别人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你会懊悔当初自己的决定,当看到生活中自己想要的样子之后,你的目标才会更加笃定,更加坚决不动摇。

看过世界的美好,享受过努力的回馈,才会真正想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8
个人始终觉得生活的意义在于自由自在、顺心而为,如果一线城市让自己感觉特别的压抑,那么还是不要折磨自己。
第2个回答  2021-03-06
需要。一线城市在压力大的同时,也能提供给人更多的机遇,并且生活条件比较好,所以需要留下来。
第3个回答  2021-03-08
我觉得是不需要的,因为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要学会选择别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