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说我们认知不一样,朋友圈不一样,是两个世界的人,说我太乖了,

女生说我们认知不一样,朋友圈不一样,是两个世界的人,说我太乖了,我要怎么办?但是又天天和我聊天,像是对我保留一丝希望,还说不懂以后我还在不在,未来不可预测

第1个回答  2017-06-15
晕,小时候有过一次`~~`亲身经验`~~~

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贪玩,到楼顶去,不小心掉到底楼了,有三层楼那么高,对面楼有人看到像燕子一样飘了下去~~~我被发现的时候,血流了一地,人当然是严重昏迷了,我家人抱我去.说,三天三夜72小时后才能诊断是有救没救,我妈当时就以为我没希望了,准备放弃我...后来鬼使神差的想去给我算算命.找了一个我们当地小有名气的算命的婆婆.我妈说了来历后,那算命的婆婆就说,你娃娃早告诉你了她长不大,你怎么不注意点....我妈回忆(有一天早上吃了饭,我仰头对我妈妈说:&uot;妈妈我是长不大的了,我长不到7岁&uot;)我出事的时候是6岁多,出事的前两天,刚搬新居,第一天吃饭的时候就打碎了一个碗!

在我昏迷了很久,醒的时候,我哭了.然后气喘嘘嘘给我妈讲话.我妈问是不是谁在追你,怎么像跑累了似的,我给我妈说&uot;妈妈,好多小孩子吖,他们都要走了,不让我跟着去,他们欺负我,叫我滚回去,还把门关着,不让我进去.&uot;.我说话的时候是断断续续的,和跑完米后说话一样.我妈知道我说胡话,就给我玩具玩,说&uot;乖哈,等他们走,你有玩具玩,不理他们,他们走了你好得快一点....&uot; 我醒了给我妈说这些.我妈很奇怪,问我外公...我外公说是鬼迷心窍啦.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通阴阳了,反正我说了小朋友要走,不让我和他们一起去后一会儿,我隔壁病才出生没几天三胞胎挂了.三个娃齐刷刷的没了~~~~寒,早知道把他们叫回来得了...

呵,本来大家都以为我活不过来了呢,这么严重...还能活下来好奇迹啊.蒙上天垂怜,我现在已经21岁了,小时候那次...并没有对我后来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脸上疤都没有留下一个.

嘿嘿,感兴趣可以去我百度看看空间看看我的照片,当年那个小姑娘已长大~

呵呵 你看看其他的

我在这里看的,我因为以前有经历,所以感觉他们的很实在

“濒死体验”因人而异 研究教人坚强面对苦难
表示死亡的词挺多,但死亡的感觉几乎没人能说清楚。30年前唐山大地震,有些幸存者经历了与死神的抗争,获救后仍能忆起濒临死亡时的感觉。其实,有过濒死经历的人古往今来并非个别,但这些例子过于分散,没有进行专门的整理研究,难以帮助人们认知生死之间的“神秘”。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学者在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进行濒死体验调查,为人们开启了窥探生死之间“神秘”的认知之门。
按照学者给出的定义,“濒死体验”是由遭受重创或疾病又意外获得恢复,或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
“体验”有40种类型
唐山大地震时,有一位年仅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立。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景如放电影,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单位表彰时的喜悦,这一切都在几秒钟里出现。”
另一位幸存者称,当时“似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渺无人烟,走向哪里?慌不择路时出现一个大黑洞,走进去不觉得害怕,洞里还溅起层层水花,走啊,走啊,在仿佛见到光亮时,我急速跑出了洞,又见到了天日”。
还有一位幸存者描述:“当时觉得自己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个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
特殊津贴获得者、天津安定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年和同事随机找了年唐山大地震后位幸存者,进行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81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8例。今年65岁的他介绍说:“81例被调查者的‘濒死体验’有:回顾一生、意识与躯体分离、失重感、身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时间停止感等多达40种类型,比此前世界上同类研究多出10种体验类型。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能体验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
据了解,这次对“濒死体验”的研究虽然只有81例,却是世界集中采集案例最多的一次研究,也为我国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濒死体验”的认识有助于人们了解生老病死的规律,对面临死亡的人进行救生、安抚和照顾,使其增长对死亡的抵抗力。同时对大灾难后获救或患了不治之症而随时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来说,有助于产生一种支撑力很大的精神力量。
“体验”因人而异
调查表明,81例研究对象中,半数以上的人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恐慌感。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约1/3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有人还感到自己在黑暗的坑道内行进,快到了尽头,看见了光亮,感觉“光明即将来临”。
幸存者李某这样回忆:“当时身体好像已经不属于自己,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接着好像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这时开始快速回顾自己的一生,但这些回忆根本不受大脑支配。有此类体会的人约占被调查者的1/4。
研究表明,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男性较女性思维过程加快的感受多;未婚者比已婚者具有超感官知觉和世界毁灭感的体验多;文化程度越高,思维特别清晰的感受越多,文化程度较低者,离体体验、生存于非尘世领域的体验、躯体陌生感和世间非真实感较多;农民和无工作者时间缓慢或停止感和身体感觉异常的体验多,干部和工人有突然醒悟感的多。
通过对国内外“濒死体验”研究的对比,冯志颖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东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大差异,但有濒死经历的人体验内容大部分是相同的。
“体验”研究造福更多人
在81例研究对象中,有47例“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据介绍,利用“濒死体验”会导致人格积极改变的机理,可为某些类似的影响人格改变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和设想。精神医学理论和实践证实,人在危险境遇中的精神状态,心情平静和身体放松有利于身处绝境的人保存体力;相反,惊慌、恐惧或垂死的悲痛,会迅速剥夺体内能量的贮备,加速死亡。因而,将“濒死体验”应用于临床,还可以帮助遇到重大身体创伤或死亡几率极高的手术的临危个体保存能量,减少消耗,转危为安。
目前,冯志颖积极地将已经获得的“濒死体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他说,在社会医学和精神病学临床中,将“濒死体验”变成形象的文字并给予心理治疗,可以增进他们对生命价值的珍惜和留恋。他还想对可预期性死亡(患重大疾病、自杀)进行“濒死体验”研究,掌握更多的“濒死体验”类型,以造福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