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出处

于孔子的《论语》,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创作背景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赏析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启示

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学习。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不断地复习和练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不断地巩固和提高。

二是关于交友。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一种愉悦的体验。我们应该热情好客,欢迎朋友们来自远方,与他们分享我们的生活和经验。在交友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信任、尊重和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三是关于品德。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心态,不应该因为别人的无知或误解而生气或怨恨。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逊和礼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仰,不在背后议论别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君子。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7

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自《论语·学而》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扩展资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追求真理的不同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段,极不简单,微言大义,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

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的主旨是“学以致用”!隐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并被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认同,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

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迁怒于人。论语第一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开宗明义告诫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层次与不同境遇。论述的是掌握真理。

应用真理和传播真理三种层次,以及用最古朴的实例阐述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情感体验;也在不经意之间,粗略地阐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不仅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应该具有的愉悦情感体验。

同时也告诫我们如何防止在不被别人理解或认同时,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11-09
意思是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自《论语·学而》原文: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扩展资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解析: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追求真理的不同境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句能做为《论语》开章的第一段,极不简单,微言大义,其真实含义历来被人们割裂和误解。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字面含义是“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
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这句话的主旨是“学以致用”!隐含的意思是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字面含义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
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隐含的含义是传播真理,并被人们普遍重视甚至认同,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字面含义是“别人不理解(你的思想)还能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应该具备的气度吗?”
隐含的含义是如果我们领悟或掌握到的真理不被别人所理解或认同,那是因为这些真理过于艰深或太过超前,曲高而和寡,这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迁怒于人。论语第一段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开宗明义告诫人们,追求真理的不同层次与不同境遇。论述的是掌握真理。
应用真理和传播真理三种层次,以及用最古朴的实例阐述了人实现自身价值的不同情感体验;也在不经意之间,粗略地阐述了人们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与自我实现的需求。这里不仅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应该具有的愉悦情感体验。
同时也告诫我们如何防止在不被别人理解或认同时,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3个回答  2015-11-29
  译文: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0-05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
有奖励写回答共28个回答
小白家里小白
聊聊关注成为第1561位粉丝
释义:
孔子说:学习新知然后能做到时常温习它,这不是一件很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这不是一件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的心里一点也感觉到生气、怨恨,这不正是君子之所为吗?
出自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
原文(节选):
《论语·学而》(节选)春秋: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简介:
1、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2、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3、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扩展资料:
孔子所说的学,可不是单指书本知识,而是指西周时期贵族子弟所修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古时也称六艺。既然“学”字不单指读书和获取书本上的信息,那么“习”字也不应当理解为复习或温习。
古代的礼是种种特定仪式,乐则需要演奏乐器,射是射箭的本领,御则是驾车的技术。所以孔子所言的学与习,就不单单是指读书和阅读,还要包括学习与演习技艺。
比如,学习并练习射箭,学习并练习驾车,学习并演奏音乐,学习并演习礼仪。所以,我们将学而时习之翻译为学习新知后时学复习是不妥的。所以学而时习之就概括了孔子与其弟子们的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