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龄的父亲只是四品官,为什么她后来却被称为“德龄公主”?

如题所述

德龄是慈禧晚年比较喜欢的御前女官之一,这在慈禧的一些照片中,都能找到德龄的身影。有意思的是,德龄既非宗室之女,父亲又只是个四品官员,但很多人却称她为“公主”,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清王朝是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朝代,“公主”的称号并不是谁都能得到。就算皇帝的女儿,也有嫡庶之分,比如皇后之女为“固伦公主”,妃子之女为“和硕公主”,而亲王之女则被称为“格格”。对于德龄的出身,在《大清见闻录》和《清代野史》中都提到了她的父亲裕庚不是满人,而是汉军正白旗人。裕庚的起点并不高,他仅是县令的公子。虽说“幼而聪颖,读书十行并下,过目成诵”,但屡次乡试不第,迟迟考不中举人,因此入仕艰难。

好在,裕庚很会钻营,他先投靠了满清将领胜保,后来又做过李鸿章及张之洞等人的幕僚,后来才得举荐入仕为官。不过,让裕庚升官的却是德龄的生母路易莎·皮尔森。为什么这样说呢?原来,路易莎·皮尔森是中美混血儿,不仅能说中国话,英文也说得极流利,因此是上海一带有名的“洋妓”。后来她到了北京,认识了裕庚,适逢裕庚丧偶不久,于是做了他的填房。德龄就是路易莎·皮尔森所生。

裕庚是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在和路易莎·皮尔森生活后,他渐渐也能说些英语,所以当别人把他举荐给推进“洋务运动”的张之洞时,张之洞竟“一见惊为奇才”,于是“明保送部,转内阁侍读学士”。这之后,裕庚官运亨通,不仅以太仆少卿的官衔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还先后做过日本及法国公使。德龄随裕庚在国外多年,不仅能说8国语言,还能写善画,且会弹钢琴和跳芭蕾舞。

1902年,裕庚任满归国。此时庚子之乱才过去不久,慈禧为了拉拢洋人,不再像从前那般高高在上,反而经常宴请各国公使夫人。于是,问题来了,慈禧听不懂外语,而她身边虽女眷众多,但能做翻译的却没有一个。所以,庆亲王的儿子载振就把德龄和她妹妹容龄推荐给了慈禧。显然,德龄两姐妹久居国外,深谙国外社交礼仪,且又精通八国语言,实在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当时,慈禧大多数时候喜欢住在颐和园,德龄两姐妹也就被留在慈禧的身边做了御前女官。说起来,德龄的工作并不难,主要是充作慈禧的翻译,及负责接待外国公使夫人的一切礼仪等。此外,由于德龄的英语很好,慈禧还令她做了光绪帝的英语老师。不过,看似安逸的生活并不安逸。

一方面,庚子之乱的阴影还在慈禧心头迟迟未散,因此她时常情绪低落。另一方面,慈禧对光绪帝依然有着极深的忌惮,所以德龄处在两人之间,颇不好平衡关系。好在,德龄很懂得如何取悦慈禧,她常常把从国外带回来的精巧小玩意,送给慈禧,以博慈禧欢心。

但德龄也知道,她在慈禧身边,只是逗慈禧欢乐的一个“笼中鸟”。再加上宫里的尔虞我诈,处处都让德龄有种被桎梏的难受。唯一能让德龄放松的,就是和光绪帝在一起。光绪帝不光好学,还对西洋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因此对她多有请教。时间一长,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1905年,德龄探得慈禧打算把她许给荣禄之子巴龙,这让德龄大为不安。因为她并不想嫁给一个王爷之子。

所以在她的请求下,光绪帝以“去天津置办洋货”为由,让她到天津暂避。就在此时,裕庚也因病重,召德龄回家。德龄也因此终于得到了慈禧的首肯,回到上海去照料裕庚。裕庚病入膏肓,不久便病逝了。慈禧听闻后,数次让德龄入宫,但德龄都以“守孝”为由,婉拒了慈禧。1907年,德龄认识了驻沪的美国副使撤迪厄斯·怀特,不久后两人便举行了婚礼。

慈禧去世后,德龄受朋友之请,将她在宫中两年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整理成书,即《清宫二年记》。而“德龄公主”则被她用作了笔名。《清宫二年记》出版后,很多人对“德龄公主”提出了质疑,但德龄顶住了压力,依然以“德龄公主”为笔名,继续写出了《清末政局回忆录》《御苑兰馨记》等著作。有意思的是,驰名中名的文化怪杰辜鸿铭,却对德龄是否能被称之为“公主”不予计较,反而不惜笔墨,为《清宫二年记》写下了英文长评,极力推崇。

辜鸿铭表示,德龄公主的《清宫二年记》给予了我们有关满族宫廷以及满族上层社会的第一手资料,并称这本书远胜于其他任何一部名著。由于有辜鸿铭的推崇,她的书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喜爱。于是“德龄公主”名气大振。在这之后,人们在介绍德龄的时候,也都习惯称她为“德龄公主”了。(参考史料:《清宫二年记》《大清见闻录》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