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回复用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1. 我等你,用文言文怎么说

文言文:吾待汝。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

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扩展资料

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是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需将不重要的字删掉,以便用最少的字承载最多的信息量。

早期的古文多用于统治阶层占卜、祭祀、发布诰文等。

西汉时期,开始用纸代替竹简。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2. 文言文中回复别人的文体用什么字

这个要用古人的尺牍语言。很讲究的用词。

举例:

开头语:

祖父母、父母用:膝下 膝前

亲族长辈用:尊前 尊右 尊鉴慈鉴 赐鉴 座下 侍右 侍下

师长用:函丈帐下

兄弟姐妹用:手足

亲族朋友平辈用:阁下 足下台右 台鉴 惠鉴 大鉴 执事

幼辈用:青览 青睐 青盼 如握 如晤 如见 如面

用学用:研右 砚席 文几

小辈用:知悉 知之 见悉 阅悉 亲阅 亲览 收览 收阅 入目 入览 入见

长辈妇女用:懿鉴 懿座 妆前

平辈妇女用:妆阁 妆次 ئ次

哀启用:ا鉴。

启事语:

祖父母、父母用:叩禀者 叩肃者 谨禀者 谨肃者

敬禀者 敬肃者

尊长用:谨启者 敬启者 兹肃者 答覆:敬覆者

通常用:启者 兹启者 迳启者 答覆:兹覆者 迳覆者

请求用:敬恳者 敬托者

补述用:再启者

丧事用:哀启者

具名用:

父母用:叩 叩上 叩禀

尊长用:谨禀 谨上

平辈用:谨启 手启 手奏 上言 鞠躬 顿首 免冠 脱帽 手泐

挚友不具名用:两隐 两知 名心肃 名心印 知恕具

名片不具名用:名正肃 名另具

小辈用:字 手谕 手白 谕 白

数人具名胜 :公启 同启

补述用:又启 又及。

-常用书信套语

提称语,用在对方称呼后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鉴

长辈:几前、尊前、尊鉴、赐鉴、道鉴

师长:函文、坛席、讲座、尊鉴、道席、撰席

平辈:足下、阁下、台鉴、大鉴、惠鉴

同学:砚右、文几、台鉴

晚辈:如晤、如面、如握、青览

女性:慧鉴、妆鉴、芳鉴、淑览

-祝愿语——

父母:恭请福安 叩请金安

长辈:恭请崇安 敬请福祉 敬颂颐安

师长:敬请教安 敬请教祺 敬颂海安

平辈:顺祝

署名——

对长辈:叩禀 敬叩 拜上

对平辈:谨启 鞠启 手书

对晚辈:字示 白谕

。。

3. 文言文求翻译

承庆字延休。他品性恭谨端正,侍奉他的继母一样真诚孝顺。他考取进士后,到了雍王府任参军。王府中作文弄墨的事情都交给他了。后来,雍王立为太子,他升官为议郎。

仪凤年间,皇帝下诏命太子治理国家,太子很爱好声色享乐,大兴土木工程。承庆见个种万物奢靡浪费,艺人戏子鼓吹喧哗,家奴小人都可以亲近身体,仰接颜色,担心他们因此而作威作福,应加以约束,于是上书极力陈奏其中的弊害,又呈进《谕善箴》,太子十分赞赏并且接受了,承庆曾认为人之所以困扰浮躁,根源于自己的内心,于是写下了《灵台赋》,讥嘲讽刺当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志向。太子被废,他出任乌程令。多次升迁为凤阁舍人,掌管天官选举之事,写文章思路敏捷流畅,即使是重大诏令,从不用打草稿。触犯了大臣之意,出任沂州刺史。

明堂发生火灾,他上疏进谏,认为文明、垂拱以来,执政者未满一年。往往因罪去职,大多是恶逆不道。建筑大厦,渡越大河,一定选择良木,坚固的船只。假如屡加毁坏,就成为依靠腐朽的木材,乘着胶船去游行了。我了解陛下求贤良的迫切,但是取用人的路子太宽,所以有一言相合,就给予大任。(当初)尧举用舜,也用各种困难相实验,何况破格任用平庸者担任宰相,将总领万将的职位交给我呢。上奏疏没有回复,不久又担任舍人,掌管选举之事,因 病免职,改任太子谕德。历任豫、虢二州刺史,有好的政绩。转任天官侍郎,修国史。总共三次掌管选举之事,按才选人公正合理,议论之人称赞他公正。

长安年间,拜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被杀,承庆因为一向依附他,摘下官帽等待治罪。当时议论拟写赦令都推举承庆,召他来写,没有变脸色拒绝,他挥杆而就,众人都赞叹他胆壮。

然而终究因为受牵连而流放到岭表。一年多以后,拜授辰州刺史,没有上任。以秘书员外少监被召回,兼脩国史,封扶阳县子。

(诏撰《武后纪圣文》,中宗善之。迁黄门侍郎,未拜,卒。帝悼之,召其弟相州刺史嗣立会葬,因拜黄门侍郎继其位。赠礼部尚书,谥曰温。)最后简单的就不翻译了。

4. 恢复文言文希望渺茫,是吧

“恢复”有两种含义,一者是“并存”,一者是“以一代一”,我支持前者,否认后者。文言文有它自身的精华所在,不是完全可以由白话文所取代的,其精炼、文雅、表达准确的程度不亚于白话文。而且你如果去看看台湾现存文化的话,会发现不论是正式发言还是民间书信,文言文根本就未绝迹,何谈“渺茫”?

文化本来就是个大众的东西,大众好哪口就是哪口,不是由政策或者单纯呼吁所能完全改变的,就算在今天的大陆地区,文言文使用者也大有人在。就拿我本人来说,就非常喜欢用“其、乃、之”等文言虚词和诸多文言实词来写日记、发微薄,感觉蛮好。偶尔自己写点诗词,也绝对是文言话语更胜一筹。

白话文的发迹和繁荣有其历史任务和历史背景、意义,但这也决不意味着文言文的“覆灭”。文化的东西,应当交由历史去检验。比如我就蛮赞同小马哥呼吁的“识正书简”的汉字对待方案,文言亦然,应当与白话并存。全盘恢复文言文,只是空中楼阁,不适应当今需求。但文言文也不应被束之高阁,成为少数人的“死亡了的工具”,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