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烧烤的称呼

如题所述

古代称烧烤为炙。烧烤,可能是人类最原始的烹调方式,是以燃料加热和干燥空气,并把食物放置于热干空气中一个比较接近热源的位置来加热食物。一般来说,烧烤是在火上将食物烹调至可食用;现代社会,由于有多种用火方式,烧烤方式也逐渐多样化,发展出各式烧烤炉、烧烤架、烧烤酱等。烧烤本身也成为一种多人聚会休闲娱乐方式或者是生意。不论在中国还是整个亚洲、美洲和欧洲,烧烤通常是小至家庭,大至学校的集体活动以及一些公司组织的集体活动。

先秦一道烤兔肉,他们有三种吃法。对于中国人来说,烧烤是一种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年轻的烹饪手法。说它古老,是因为烧烤的历史几乎从人类开始使用火就开始了。考古发现,在马家浜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了腰檐陶釜和长方形横条陶烧火架(炉箅),这说明最晚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人就开始掌握了烧烤烹饪技术。而说其年轻,是因为“烧烤”这个词语出现得很晚,不过百年。

古汉语中并无“烤”字,是由著名画家齐白石所造。20世纪30年代初,齐白石应一家烤肉店之邀为其店题名,依照形声之法造了“烤”这个字,写完之后,又在下面加了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齐白石名)杜撰。

烧烤在古代有三种技法称呼,分别为燔、炮、炙。燔,《礼记》中解释“加于火上曰燔”,也就是直接放在火上烤;炮,需要先将食材用草或者湿泥包裹起来,然后放火中烤,做法类似于后世的叫花鸡;炙,“贯串而置于火上”,可以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烤串。

《孟子·尽心下》里有关于炙的记载,其中公孙丑问:脍炙与羊枣孰美?脍,指的是细切的肉或鱼,脍炙就是烤肉或者烤鱼。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细越好。对于公孙丑的问题,孟子是这么说的:当然是脍炙味道更好了。接着他说:切细烤熟的肉是人人都喜欢的。可见早在先秦以前,烧烤就已经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了。由此,到了后来人们把到处为人所称颂的诗文称为“脍炙人口”。

烧烤开启饮食文化先河

难以拒绝的烧烤,或许是刻在我们DNA里的美味——作为人类最早的熟食烹饪方式,风靡至今的烧烤最早出现在史前,距今历史长达一百万年以上。一百万年,世界变迁早已沧海桑田,烧烤的食材、调味、器具也已在地球各大洲互通有无,唯独烧烤热源的“一味真火”,还是那团百万年来跳跃着的核心。

温度可以改变食材的味道甚至化学成分,可惜动物界知其真谛者屈指可数。人类的远古近亲大猩猩会把水果投入溪水里浸泡,让其更冰凉可口——这是它们能做到的极限食物“烹饪”方式了。只有人类掌握了火的使用,用其他物种避之不及的火光照亮了自己的文明,也由此开启了饮食文化的先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