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在古代社会地位极高,为什么还会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

如题所述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耳熟,但是往往不能详。譬如,赵括输掉长平之战,葬送赵兵四十万,马谡失街亭,断送蜀国战略先手,都是书生误国的著名案例。人们常以一句“纸上谈兵”来说明书生什么性格坏了事,为什么决策误了国。决策依靠“掉书袋”,是书生误事的核心。但是,书本上的理论很多,具体决策时,为什么掉这个书袋而不是那个?这是千百年来困扰书生的大难题。同样一件事,是勇敢还是鲁莽?是精细还是琐碎?是视野宏观还是大而无当?是脚踏实地还是鼠目寸光?天下的道理往往可以正反两头说,绍兴师爷一杆纤笔可以救人灭人,老师看到学生趴在书上睡觉,可以表扬刻苦亦可骂其偷懒。文本是吊诡的。

书生最易沉迷在这种吊诡之中,他们注重逻辑的自洽完美,在脑子里转上几圈后,便会越想越有道理,便会忘记了现实的坑坑洼洼。譬如晚清名人李元度,曾国藩麾下文人幕僚,机缘凑巧,投笔从戎,但常纸上谈兵,屡遭败绩。某日,岳阳文人吴士迈,根据二十四史编了《治军蓝本》一书,书呆子李元度一看,啧啧称奇,推荐给曾国藩。曾国藩哭笑不得,回信给李元度,说这个吴士迈,还是从“点名、看操、查墙子”这些事情做起吧!曾国藩为何不屑,知军务之艰难繁琐也,李元度为何热爱,因其文本美丽逻辑自洽罢了!

过于热爱文本,沉迷辨析句读,热衷审定文义,人的精华气血都被文本吸走,丧失了原始力量。所谓书生办事,就是瞪着一双眼睛,比赵薇妹妹的还大,却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客观看全局,过于精细纤弱,缺失了粗糙的力量。所以,书生好辩论,喜欢在文字上取胜,并从心底里相信,真理是越辨越明的,如赵括,如马谡。

缺乏历练,自以为是、过于追求逻辑完美——书生无法成功的致命伤。因此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说法,尽管不完全,但在某方面来说,其是正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04
古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指的是在碰到暴力或者潜在暴力事件的时候书生是没有太多作用的。所以又有了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的说法。这并不是说书生没用。为什么会有很多人读书,这个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历朝历代,都需要文人治国,而文人就是指读书人,只有读书才有可能走上一条康庄大道,而经商在古代是没有前途的,至于从武,历朝历代除了开国的年代武人的地位有可能很高,其他任何时代武人的整体地位是没文人高的,当然动乱不同。
第2个回答  2019-07-04
书生只知读书,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连造反人们也说书生造反,十年不成只知死读书,不通世事,不能与外界很好地交流,遇事无主见,这就是说的百无一用的书,过于热爱文本,沉迷辨析句读,热衷审定文义,人的精华气血都被文本吸走,丧失了原始力量。所谓书生办事,就是瞪着一双眼睛,比赵薇妹妹的还大,却纠缠于细枝末节,不能客观看全局,过于精细纤弱,缺失了粗糙的力量。所以,书生好辩论,喜欢在文字上取胜,并从心底里相信,真理是越辨越明的,如赵括,如马谡。缺乏历练,自以为是、过于追求逻辑完美——书生无法成功的致命伤。因此有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种说法,尽管不完全生
第3个回答  2019-07-04
每到战争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光靠纸上谈兵是没什么用的。况且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处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仁者为大。这钟思想在宋朝体现的尤其明显,宋朝以“杯酒释兵权”崇尚武术,武官占据朝堂的重要地位。

宋朝的将军层出不穷,岳飞、韩世忠这些人更是证明了会打仗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多么的重要。
第4个回答  2019-07-04
每到战争年代,人们普遍认为光靠纸上谈兵是没什么用的。况且中国古代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处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仁者为大。

这钟思想在宋朝体现的尤其明显,宋朝以“杯酒释兵权”崇尚武术,武官占据朝堂的重要地位,宋朝的将军层出不穷,岳飞、韩世忠这些人更是证明了会打仗对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