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故事。

隋唐以后二十字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8-03
唐太宗李世民的几则小故事

唐太宗在曾说过“塞切直之道,为忠者必少,开谄谀之道,为佞者必多。”为防佞杜谗,他曾决定对专挑人小毛病,打小报告者“以谗人之罪罪之。”这在《唐鉴》中是有摘录的。贞观十年八月,太宗对群臣说:我提倡直言的作法,为的是有利于国家。而最近到朝廷汇报工作的人,很多都是进行人身攻击的细碎小事,自今以后如再有这么干的人,定按以谗言害人治罪,这股歪风一下就刹住了。
《唐鉴》中有记录过这样一件事:太宗曾指着殿下一棵树赞叹不已,殿中监(官员名)宇文士及随声附和也连连称赞树好。太宗对他说,魏征曾劝我远离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谁,心中怀疑是你,现在看来果然不错。投机不成的宇文士及吓得连连叩头谢罪。
贞观之初,唐太宗体恤百姓的典型事例莫过于吞食蝗虫。在《贞观政要》中有这样记载。贞观二年,京师一带大旱,蝗灾肆虐,一日他视察灾情,随手捉住几只正在蚕食禾苗的蝗虫说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当食我心,无害百姓。说着就要将蝗虫吞食,左右急忙阻拦,惟恐致病,太宗说,朕所期望的是移灾自身,谈什么病不病的,随之将几只蝗虫吞入腹中。贞观三年,又逢水患,李世民虽无回天之力,但他心系百姓疾苦,身体力行与他们共渡难关。这对善良的穷苦百姓来说已经足够了,正如史书上记载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外出逃荒),未尝嗟怨。”
这种事例在太宗身上并不少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名为“七德舞”的诗中,即有多处吟唱。如:“亡卒遗骸散帛收”说的是贞观初,太宗下诏拨出专款寻找和安葬,在征战中阵亡将士的骸骨,并隆重祭奠。“饥人卖子分金赎”,指的是贞观二年大灾,有卖儿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赎之,还其父母。“怨女三千放出宫”,指的是太宗认为宫女幽闭深宫,有违人性,将三千余宫女放回民间,嫁人过正常生活。“死囚四百来归狱”,指的是贞观六年,被判死罪的囚徒共三百九十人,太宗审核后,放归家,令他们明年秋天,返回就刑。结果到第二年的规定日期,全部返还,太宗很高兴,随即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李绩呜咽思杀身” 说的是大臣李绩得重病,医生说:需得龙须灰,方可疗之。太宗自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李绩叩头泣涕而谢,表示要誓死效忠太宗。“含血吮疮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指的是在战争期间一个叫李思摩军士中箭,太宗亲为吮血,李思摩感动得高喊一定要拼死沙场,以身报国。如此等等,这些事不仅史料中有,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影响力不容低估。.
李世民与一般皇帝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人们看到的不仅是位威严的帝王,而在生活中也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感情,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有一次,魏征出差回京,见到太宗就问,听很多人说,陛下要去终南山巡游,而且外面的随从和警卫都已整装待命,可是陛下最终没去是怎么回事呀?唐太宗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起初确有巡幸终南山的打算,朕后来一想怕你回京责怪我,所以就取消了这个计划。
除此之外,还有这样一件事,唐太宗喜欢狩猎,魏征曾劝说过他少在这上面花时间。一次,太宗正把一只狩猎用的鹞鹰架在手臂上玩耍,老远发现魏征朝这边走来,急忙把鹞鹰藏在怀里,魏征也没注意到,一五一十地汇报着工作,没完没了,太宗只好耐着性子听,等到魏征走后,掏出一看,鹞鹰已经闷死了。魏征年长太宗十七岁,太宗不仅尊重他的才学和耿直,也把他视为良师益友,魏征死后太宗失声痛哭,五日不朝。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