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译文

如题所述

26 为学

课文评点及说明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由“天下事”推论“人之为学”,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道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很有说服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这一部分以事喻理。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的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证明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意思是,天下事固然有难有易,但是,重要的是看主观上努力不努力。主观上努力,则天下无难事,事情再难也可以干成。主观上不努力,那么什么都可能干不成。

第一个“学”,名词,学问;第二个“学”,动词,学习。

意思是,我的天资、才能虽然不如别人,但天天学习,也会成功;我的天资、才能虽然超过别人,但是不去使用,与昏庸之人就没有什么差别。

用“圣人之道”由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证明自己的论断。

最后用反问扣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一贫一富,便于对比。

问句中就有怀疑的意味。

贫僧的决心、信心、不畏艰难的精神尽在简短的一句之中。

富僧的自述,恰好证明“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前疑后叹,有强烈的否定、嘲笑意味。
遭到嘲笑之后,贫僧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动,都含蓄地表现在“自南海还”一句之中,简练之至。
用事实作了最后的回答。富僧态度的改变,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力。

将故事概述一下,对比更加强烈,论证更加有力。

末句回到论题上来,引出结论,用反问句式更有激励作用。

议论,回应第二段,进一步说明聪敏与昏庸的辩证关系。成。

这篇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

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有深有浅,为学,做学问,当然有难有易。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

课文能把道理说得这样令人信服,主要是得力于通过故事比喻说明。中间部分用较多的笔墨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不是学习,而是从四川往南海去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可见那时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买舟而下比跋山涉水当然要容易得多,可是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葸不前,并不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这样“易者亦难矣”。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而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迢迢征途,可想而知困难重重,然而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他成功了。文章在简洁的叙述中,作了鲜明的对比,对贫者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激励人心的力量,与所要证明的论点十分切合,因此,说服力、感染力很强。

蜀鄙二僧的对话也写得很好,洗练而含蓄。去南海的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贫者主动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富者,并征求他的意见;富者则表示怀疑:“子何恃而往?”这个疑问,表明富者的观点是唯条件论,他对贫者的志向不但不表示敬佩,反而很不以为然,很有点轻视的心理。贫者的回答,不说“吾恃一瓶一钵”,而说“吾一瓶一钵足矣”,这就把他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富者对贫者的回答加以嘲笑,把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得十分露骨。这段对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至于朝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略。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边境。

2.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往。

3.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凭借,倚仗。

4.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还,尚且。

5.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相距,距离。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岂。

三、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回答时注意两方面:一是“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如果不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二是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教学建议

一、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教师抽查巩固。

二、可将其中故事改编成小话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三、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面得出不同的理解。

四、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由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人。雍正年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现在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作有《白鹤堂文集》。

二、关于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

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我们理解题旨提供了线索。这位彭老先生的子侄到底多大,有待详考。不过从辈分上看,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直以告谕。这位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内涵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喻意,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三、关于文章主旨

《为学》作者彭端淑写此文的目的是给他的子侄们看的。这里的“为”可当“求”“做”解,即求学,做学问。但本文所提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蕴意很深。具体来说,这篇历久被人们传诵的佳作,以蜀鄙两僧去南海的故事,用以比喻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它阐发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从而告诉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成容易的事,所蕴涵的道理至为深刻。

(同上)

四、关于第一段

第一段从难易转化阐明主观努力在学习上的重要作用,运用衬托、设问、对比、反复等方法,恰当有力。“天下事有难易乎……亦难矣”和“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亦难矣”,是两个并列的层次,以第一层衬托第二层。开篇用“天下事有难易乎”这样一个设问句引起后文,第二层开始用“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设问句落到本题;两个设问句都并举“难”与“易”两个矛盾概念,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每层设问以后,各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表示对比内容的分句进行阐述:提出鲜明的观点,表明客观事物的“难”与“易”是因主观的“为”否、“学”否而转化的,突出了“为”与“学”亦即主观努力的巨大作用,强调了为学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这也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两个层次之间还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方法:两层的语句形式完全相同,差异只在于“天下事”与“人之为学”,“为”与“学”等词语的不同。这样间隔反复,构成严谨整齐的形式,加强第一层对第二层的衬托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还应指出的是,作者没有对客观事物的难易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而是承认客观事物有难易的差别,进而阐明由于主观努力与否,这难与易可以转化。这样以科学的态度,抓住难与易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述,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时雁行《〈为学〉简析》,《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

“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文章一开头便连用两个设问,提出万事皆有难有易这一客观现象,自然而然地引入做学问这件事也存在有难有易的事理,从而明快地点出了题旨。作者富有概括力地原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本文的论点。它的提出,就自然地将前面揭示的朴素的辩证关系铺展开来。它说明了一个生活真理,任何事情,用心地去做,即使是难的,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去做,即使是再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学习、做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认真地学,刻苦钻研,就是再难的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学,或马虎地学,即便是再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起来。作者提出论点时,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确是开门见山、提纲挈领之笔。

“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两种不同态度、不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论点鲜明不晦。“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指出无论是“天下事”,还是“为学”,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为之”与“学之”,“不为”与“不学”,其结果判然有别。作者的论点提得十分简洁,句式很工整,成败取决于态度、方法的辩证关系也就得到揭示。

(出处同“二”)

五、关于第三段

第三段运用具体事例,从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的角度,论证上述观点,用词精当,叙述生动,比喻贴切。段落开头,先点明“蜀之鄙有二僧”,着重指出“其一贫,其一富”,“贫”“富”对举,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为后文作好了铺垫。然后记叙二僧对话:“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是请富者对他想去南海的计划发表意见。富者却不对贫者的问题进行回答,而反问贫者:“子何恃而往?”“何恃”二字深刻地表现了富者只是强调物质条件、畏惧困难的思想特征。贫者对富者的反问的回答是:“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字,表现了他对物质条件要求之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贫者想以“一瓶一钵”远去南海,在只是强调物质条件的富者看来是可笑的,他竟以自己具有优裕物质条件,想去南海而迄未成行,来讽刺贫者了。“数年”“买舟”,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物质条件的充足;“犹未能也”中的“犹”字,深刻地揭示了只是强调物质条件的富者,物质条件是永无完备之日的,所谓去南海的计划不过永远是一句空谈而已。“子何恃而往”和前文间隔反复,表现了富者不但不能理解贫者不畏困难的精神,而且加以嘲讽。他简直是个唯条件论者。文章通过这样记叙对话,把物质条件极为悬殊的贫富二僧,在去南海这同一客观困难面前的完全相反的态度,鲜明对比地揭示出来了。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里明写贫者去了南海,暗写富者到底未能去南海。物质条件很差的贫者已自南海返回,计划变成了现实;物质条件优裕的富者,去南海却仍然只是他的心头幻想,口上空谈,身在蜀鄙,寸步未动。这样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明了在客观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的作用,重要的是“为”,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事情终将办成。作者运用这一具体事例作比,进一步表明了在学习的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的作用,重要的是“学”,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学习必获成就。段末以“富者有惭色”收结事件,结得完整、含蓄。“惭色”,既表现了富者还不是顽固不化,更表现了贫者行动的教育力量。我们不也应该从贫者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吗?

(时雁行《〈为学〉简析》,《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

蜀鄙两僧去南海的事,取的是天下事中的些微一事。两僧有比较,一逸一劳,一勤一懒,结果自有一易一难,一成一败之别。“为学”与“天下事”等观,若仍用“为学”的事例,则长者教法似太俗,又似有强人接受之意,收不到启发效果;作者运用了内涵的道理彼此相通的事例来启发后辈去理解其中微妙的道理,这就效果更为显著了。

无论从客观的事理,还是从文章的表现方法来看,比喻论证的方法要好得多,所以,作者举强烈对比的例子,形象地表明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这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作者比喻论证,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了呢?让我们欣赏一下这则简短的故事就可知道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到几千里之远的南海,事情本身就相当困难了。艰难的事在不同对象面前,各人自会持不同态度,取不同方法,结果自然也不一样。贫富二僧均愿往南海,然而,各人做法不一,贫者凭借克服困难的毅力,不计条件;富者想以舟代步,讲究条件。这里包含着一个生活道理:贫者多在艰苦环境下生活,有适应艰苦生活环境的思想基础,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富者在优裕的条件下生活,自尊自贵,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子何恃而往?”一语道破富僧的思想。去,就得有优越的外物相助。路途遥远,道路艰难,在富僧的心目中,除借助外物来克服这客观存在的困难,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或舟或车皆可。不意贫僧却只要“一瓶一钵”便足够了。讲客观条件的反为条件误;不计条件,凭恒心,靠毅力的终究得到成功。富僧积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僧凭“一瓶一钵”,“越明年”已“自南海还”。这并非外界条件所致而纯属内在因素所成。关键在于“人之立志”,更在于具有为志向的实现而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克服困难的基本素质。富僧“有惭色”,惭就惭在最基本的条件不如贫僧。难道富僧“一瓶一钵”不具备吗?没有两条腿吗?《劝学》有云:“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原因在于专心一致。这篇《为学》不又是一则有益的启示吗?

(出处同“三”)

六、关于第四段

第四段承接上段的事例,进一步归结到立志,结束全文。“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照应第二段记叙的事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承上句,归结出贫者能至的原因在于能够立志,激励人们立志。所谓立志,既包含着确立目的,又包含着竭尽主观努力以达到目的。用这样一个反问句结束全文,能够启发读者深思,肯定有力。这句话中也流露出了作者轻视“蜀鄙之僧”的思想。这是士大夫的阶级局限性。

(时雁行《〈为学〉简析》,《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

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你)去做了,那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很容易。不去做,再易的事情也会很难。人们从事学习,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也是没有的,)(你)去学了,那么再难的学问也很容易;不去学习,那么再易的学问也会很难。

我的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聪明);我的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有才学)。(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快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吾的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的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是,假如)我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给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两个和尚,富有的不能到,而贫穷的却到了。人们要有志向,难道不如蜀地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那些)自认为聪明而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一定会)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没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的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懈怠的人,才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9
26 为学

课文评点及说明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由“天下事”推论“人之为学”,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道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很有说服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这一部分以事喻理。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的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证明主观因素对于事业成败的作用。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意思是,天下事固然有难有易,但是,重要的是看主观上努力不努力。主观上努力,则天下无难事,事情再难也可以干成。主观上不努力,那么什么都可能干不成。

第一个“学”,名词,学问;第二个“学”,动词,学习。

意思是,我的天资、才能虽然不如别人,但天天学习,也会成功;我的天资、才能虽然超过别人,但是不去使用,与昏庸之人就没有什么差别。

用“圣人之道”由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证明自己的论断。

最后用反问扣住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一贫一富,便于对比。

问句中就有怀疑的意味。

贫僧的决心、信心、不畏艰难的精神尽在简短的一句之中。

富僧的自述,恰好证明“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前疑后叹,有强烈的否定、嘲笑意味。
遭到嘲笑之后,贫僧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动,都含蓄地表现在“自南海还”一句之中,简练之至。
用事实作了最后的回答。富僧态度的改变,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力。

将故事概述一下,对比更加强烈,论证更加有力。

末句回到论题上来,引出结论,用反问句式更有激励作用。

议论,回应第二段,进一步说明聪敏与昏庸的辩证关系。成。

这篇课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是写给子侄们看的。目的在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学有所成,这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

人的天资等各方面条件有好有差,学问有深有浅,为学,做学问,当然有难有易。作者并不否认这一点,而是强调主观的努力,“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肯学不肯学,主观努力不同,难易可以互相转化。只要刻苦学习,困难就可以克服,远大的目标终究可以达到。

课文能把道理说得这样令人信服,主要是得力于通过故事比喻说明。中间部分用较多的笔墨叙述蜀鄙二僧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不是学习,而是从四川往南海去的故事。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可见那时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买舟而下比跋山涉水当然要容易得多,可是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葸不前,并不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这样“易者亦难矣”。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而贫者仅凭一瓶一钵,跋涉不知几千里迢迢征途,可想而知困难重重,然而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他成功了。文章在简洁的叙述中,作了鲜明的对比,对贫者那种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故事本身就有很强的激励人心的力量,与所要证明的论点十分切合,因此,说服力、感染力很强。

蜀鄙二僧的对话也写得很好,洗练而含蓄。去南海的故事情节主要用人物对话来展开,贫者主动把自己的打算告诉富者,并征求他的意见;富者则表示怀疑:“子何恃而往?”这个疑问,表明富者的观点是唯条件论,他对贫者的志向不但不表示敬佩,反而很不以为然,很有点轻视的心理。贫者的回答,不说“吾恃一瓶一钵”,而说“吾一瓶一钵足矣”,这就把他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富者对贫者的回答加以嘲笑,把他那种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表现得十分露骨。这段对话到此为止,下面没有记叙贫者的反驳,而是用事实作出回答,用事实把贫者不顾嘲笑的坚定意志充分体现了出来。至于朝南海的经过,贫者返回后的对话都一笔带过,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关于练习

一、熟读课文,并背诵第一段。

略。

二、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边境。

2.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往。

3.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凭借,倚仗。

4.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还,尚且。

5.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相距,距离。

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岂。

三、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试写下来,字数不限。

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回答时注意两方面:一是“难事做于易,繁事做于细”。再难的事情,只要去做总会完成;而再易的事情,如果不去做,也不会有什么收获。二是天资聪明与愚钝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惟在勤奋努力与否。如果努力了,必将有所收获,否则一事无成。

教学建议

一、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文中字词。教师抽查巩固。

二、可将其中故事改编成小话剧表演,也可用复述的方式加以理解。

三、可对这个故事的思想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一下可从哪些方面得出不同的理解。

四、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掉,看看文章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由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加以认识和体会。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彭端淑,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人。雍正年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现在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官回家,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著作有《白鹤堂文集》。

二、关于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

原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我们理解题旨提供了线索。这位彭老先生的子侄到底多大,有待详考。不过从辈分上看,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直以告谕。这位老先生不举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内涵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喻意,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吴功正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三、关于文章主旨

《为学》作者彭端淑写此文的目的是给他的子侄们看的。这里的“为”可当“求”“做”解,即求学,做学问。但本文所提出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课题,蕴意很深。具体来说,这篇历久被人们传诵的佳作,以蜀鄙两僧去南海的故事,用以比喻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它阐发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从而告诉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成容易的事,所蕴涵的道理至为深刻。

(同上)

四、关于第一段

第一段从难易转化阐明主观努力在学习上的重要作用,运用衬托、设问、对比、反复等方法,恰当有力。“天下事有难易乎……亦难矣”和“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亦难矣”,是两个并列的层次,以第一层衬托第二层。开篇用“天下事有难易乎”这样一个设问句引起后文,第二层开始用“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这样一个设问句落到本题;两个设问句都并举“难”与“易”两个矛盾概念,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每层设问以后,各用“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表示对比内容的分句进行阐述:提出鲜明的观点,表明客观事物的“难”与“易”是因主观的“为”否、“学”否而转化的,突出了“为”与“学”亦即主观努力的巨大作用,强调了为学取得成就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这也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两个层次之间还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方法:两层的语句形式完全相同,差异只在于“天下事”与“人之为学”,“为”与“学”等词语的不同。这样间隔反复,构成严谨整齐的形式,加强第一层对第二层的衬托作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还应指出的是,作者没有对客观事物的难易采取不承认的态度,而是承认客观事物有难易的差别,进而阐明由于主观努力与否,这难与易可以转化。这样以科学的态度,抓住难与易的辩证关系进行论述,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时雁行《〈为学〉简析》,《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

“天下事有难易乎?”“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文章一开头便连用两个设问,提出万事皆有难有易这一客观现象,自然而然地引入做学问这件事也存在有难有易的事理,从而明快地点出了题旨。作者富有概括力地原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本文的论点。它的提出,就自然地将前面揭示的朴素的辩证关系铺展开来。它说明了一个生活真理,任何事情,用心地去做,即使是难的,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去做,即使是再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学习、做学问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认真地学,刻苦钻研,就是再难的也会变成容易的;不学,或马虎地学,即便是再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起来。作者提出论点时,把天下事和为学相提并论,其目的,显然是为了突出《为学》的主题,确是开门见山、提纲挈领之笔。

“为之”与“不为”,“学之”与“不学”,两种不同态度、不同方法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论点鲜明不晦。“则难者亦易矣”,“则易者亦难矣”,指出无论是“天下事”,还是“为学”,其结果都是相同的。“为之”与“学之”,“不为”与“不学”,其结果判然有别。作者的论点提得十分简洁,句式很工整,成败取决于态度、方法的辩证关系也就得到揭示。

(出处同“二”)

五、关于第三段

第三段运用具体事例,从物质条件不起决定作用的角度,论证上述观点,用词精当,叙述生动,比喻贴切。段落开头,先点明“蜀之鄙有二僧”,着重指出“其一贫,其一富”,“贫”“富”对举,表明二僧的物质条件截然不同,为后文作好了铺垫。然后记叙二僧对话:“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是请富者对他想去南海的计划发表意见。富者却不对贫者的问题进行回答,而反问贫者:“子何恃而往?”“何恃”二字深刻地表现了富者只是强调物质条件、畏惧困难的思想特征。贫者对富者的反问的回答是:“吾一瓶一钵足矣。”两个“一”字,表现了他对物质条件要求之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贫者想以“一瓶一钵”远去南海,在只是强调物质条件的富者看来是可笑的,他竟以自己具有优裕物质条件,想去南海而迄未成行,来讽刺贫者了。“数年”“买舟”,表明富者计划去南海的时间之长,物质条件的充足;“犹未能也”中的“犹”字,深刻地揭示了只是强调物质条件的富者,物质条件是永无完备之日的,所谓去南海的计划不过永远是一句空谈而已。“子何恃而往”和前文间隔反复,表现了富者不但不能理解贫者不畏困难的精神,而且加以嘲讽。他简直是个唯条件论者。文章通过这样记叙对话,把物质条件极为悬殊的贫富二僧,在去南海这同一客观困难面前的完全相反的态度,鲜明对比地揭示出来了。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里明写贫者去了南海,暗写富者到底未能去南海。物质条件很差的贫者已自南海返回,计划变成了现实;物质条件优裕的富者,去南海却仍然只是他的心头幻想,口上空谈,身在蜀鄙,寸步未动。这样鲜明的对比,深刻地表明了在客观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的作用,重要的是“为”,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事情终将办成。作者运用这一具体事例作比,进一步表明了在学习的困难面前,物质条件不起决定的作用,重要的是“学”,是主观努力,通过主观努力克服困难,学习必获成就。段末以“富者有惭色”收结事件,结得完整、含蓄。“惭色”,既表现了富者还不是顽固不化,更表现了贫者行动的教育力量。我们不也应该从贫者的行动中受到启发吗?

(时雁行《〈为学〉简析》,《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

蜀鄙两僧去南海的事,取的是天下事中的些微一事。两僧有比较,一逸一劳,一勤一懒,结果自有一易一难,一成一败之别。“为学”与“天下事”等观,若仍用“为学”的事例,则长者教法似太俗,又似有强人接受之意,收不到启发效果;作者运用了内涵的道理彼此相通的事例来启发后辈去理解其中微妙的道理,这就效果更为显著了。

无论从客观的事理,还是从文章的表现方法来看,比喻论证的方法要好得多,所以,作者举强烈对比的例子,形象地表明只要坚忍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这个深刻的道理。

那么,作者比喻论证,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效果了呢?让我们欣赏一下这则简短的故事就可知道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四川的边远地区,交通闭塞。要到几千里之远的南海,事情本身就相当困难了。艰难的事在不同对象面前,各人自会持不同态度,取不同方法,结果自然也不一样。贫富二僧均愿往南海,然而,各人做法不一,贫者凭借克服困难的毅力,不计条件;富者想以舟代步,讲究条件。这里包含着一个生活道理:贫者多在艰苦环境下生活,有适应艰苦生活环境的思想基础,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富者在优裕的条件下生活,自尊自贵,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子何恃而往?”一语道破富僧的思想。去,就得有优越的外物相助。路途遥远,道路艰难,在富僧的心目中,除借助外物来克服这客观存在的困难,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或舟或车皆可。不意贫僧却只要“一瓶一钵”便足够了。讲客观条件的反为条件误;不计条件,凭恒心,靠毅力的终究得到成功。富僧积数年,“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僧凭“一瓶一钵”,“越明年”已“自南海还”。这并非外界条件所致而纯属内在因素所成。关键在于“人之立志”,更在于具有为志向的实现而具备的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是克服困难的基本素质。富僧“有惭色”,惭就惭在最基本的条件不如贫僧。难道富僧“一瓶一钵”不具备吗?没有两条腿吗?《劝学》有云:“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原因在于专心一致。这篇《为学》不又是一则有益的启示吗?

(出处同“三”)

六、关于第四段

第四段承接上段的事例,进一步归结到立志,结束全文。“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照应第二段记叙的事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承上句,归结出贫者能至的原因在于能够立志,激励人们立志。所谓立志,既包含着确立目的,又包含着竭尽主观努力以达到目的。用这样一个反问句结束全文,能够启发读者深思,肯定有力。这句话中也流露出了作者轻视“蜀鄙之僧”的思想。这是士大夫的阶级局限性。

(时雁行《〈为学〉简析》,《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一册)

七、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你)去做了,那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很容易。不去做,再易的事情也会很难。人们从事学习,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也是没有的,)(你)去学了,那么再难的学问也很容易;不去学习,那么再易的学问也会很难。

我的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聪明);我的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有才学)。(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快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吾的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的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是,假如)我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以此而论,昏庸聪敏的功用难道是有常规的吗?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攒钱乘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给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两个和尚,富有的不能到,而贫穷的却到了。人们要有志向,难道不如蜀地的和尚吗?所以聪明和有才学,既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那些)自认为聪明而有才学但并不学习的人,(一定会)自己毁了自己。昏昧和平庸,有(一定的)限制但又没有一定的限制;(只有那些)自己不限于自己的昏昧和平凡,并且用心学习而不懈怠的人,才会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第2个回答  2006-12-05
《为学》
作者: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意思是,天下事固然有难有易,但是,重要的是看主观上努力不努力。主观上努力,则天下无难事,事情再难也可以干成。主观上不努力,那么什么都可能干不成。
(第一个“学”,名词,学问;第二个“学”,动词,学习。)
由“天下事”推论“人之为学”,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道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都用一问一答,句子对称整齐。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意思是,我的天资、才能虽然不如别人,但天天学习,也会成功;我的天资、才能虽然超过别人,但是不去使用,与昏庸之人就没有什么差别。
用“圣人之道”由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证明自己的论断。(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昏庸与聪敏的辩证关系,再用曾参传圣人之道加以佐证,很有说服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贫僧的决心、信心、不畏艰难的精神尽在简短的一句之中。
富僧的自述,恰好证明“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前疑后叹,有强烈的否定、嘲笑意味。
遭到嘲笑之后,贫僧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动,都含蓄地表现在“自南海还”一句之中,简练之至。
用事实作了最后的回答。富僧态度的改变,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力。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末句回到论题上来,引出结论,用反问句式更有激励作用。
议论,回应第二段,进一步说明聪敏与昏庸的辩证关系。

总体译文如下: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是没有的,)(你)去做了,那么(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很容易。不去做,再易的事情也会很难。人们从事学习,有难和易的区别吗?(其实也是没有的,)(你)去学了,那么再难的学问也很容易;不去学习,那么再易的学问也会很难。

我的天资昏昧,赶不上别人(聪明);我的才能平凡,也赶不上别人(有才学)。(但是)我每天不停地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懈怠,等到快成功了,(我也就)不知道我是真的昏昧还是(真的)平凡了。吾的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的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但是,假如)我摒弃不用,那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
第3个回答  2006-12-05
http://www.liangge.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469

《为学》译文 作者:佚名

《为学》翻译
正文: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

翻译: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翻译: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翻译: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翻译: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翻译: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翻译: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第4个回答  2006-12-05
《为学》翻译
正文: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

翻译: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翻译: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翻译: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翻译: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雇船而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翻译: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翻译: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