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乐百戏历史溯源

如题所述

从夏桀时期到明清,散乐百戏在各个朝代都曾盛极一时。尤其是汉代,百戏一词开始使用,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对此有详尽描绘,包括歌唱、角抵、杂技、武术和马戏等丰富内容。这些表演中,百戏通常伴有俗乐,如《后汉书》所提及的角抵表演伴随着郑卫音乐。汉代的百戏演出甚至招待外国宾客,影响深远,连普通人家也能欣赏到倡优的奇变之乐。


三国至南北朝,百戏继续发展,杂技一词开始出现,配合音乐和舞蹈。北魏洛阳寺庙的百戏表演尤其繁盛。隋唐时期,散乐百戏范围扩大,包括歌舞戏和异域音乐,如龟兹乐和河西胡乐。宋金时期,市民文艺兴起,城市瓦肆中的百戏种类更加多样,包括杂剧、傀儡戏等戏曲形式,如北宋《目连救母》的表演持续不衰,杂剧在散乐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宋代,散乐和百戏的概念逐渐分离,散乐更多指音乐、歌舞和杂剧,而百戏则专指角抵和杂技。乐器方面,唐代至宋金时期的散乐表演中,横笛、拍板、腰鼓等是常见的伴奏工具。从唐代散乐到元杂剧,音乐上的传承关系清晰可见。散乐百戏不仅在国内发展,还对西域及日本等国家产生了影响。


扩展资料

散乐百戏,中国古代由民间音乐、技艺发展而成的多种艺术和娱乐表演品种的泛称。大体包括歌舞、器乐、角抵、武术、杂技、魔术以及杂剧等,范围因时而略异;表演场所,先秦以宫廷为中心,南北朝时开始扩展到寺庙,宋代进一步扩展到城市瓦肆。散乐百戏源远流长,先秦时已奠基,以后绵延不断,正史、诗赋、笔记等记载甚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