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可大智若愚的说法吗?

如题所述

我国宋代著名的大学士苏东坡曾在一首诗里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清代的奇才郑板桥也说了一句被后人广为流传的话“难得糊涂”,他还解释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人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可以说,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一定是大智若愚的人,何谓大智若愚的人,真正大智若愚的人都能做到这几点:

1.懂得“愚”是明哲保身
翻开历史,古代有很多以“愚”或者以“拙”为名号的人。也许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人们喜欢用这种带贬义的字来作为自己的名号呢?其实能够适时地糊涂正是一种人生智慧的体现。正所谓:“聪明难,糊涂更难!
宁武子是卫国很有名的大夫,他经历了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代完全不同的朝政。文公即位为卫国国君之后,他大力整顿国政,使卫国的统治慢慢走上了轨,可以说是政兴人和。
在这种环境下,宁武子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辅佐文公内修外治,大大增强了卫国的实力。后来,文公死后,成公即位为君。
卫成公昏庸无道,卫国在他的统治下内忧外患不断,政治和社会形势一片混乱。这时,宁武子仍然作为两朝元者辅佐着朝政。
然而,这时他却表现得与原来截然不同:不但愚蠡糊涂,而且整天无所事事。当然,这只是一种表象,实际上宁武子一直在暗中努力,以求挽救危局。他表面上装出的糊涂不过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手段罢了。所以,后来孔子评价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懂得“糊涂”是谦虚
诚然,一个人想变聪明起来,是非常难的。因为一个人的才智是先天生成然后经过长期的后天培养最终形成的,要想得到很大提高几乎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想变得糊涂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首先,糊涂的人难免会受到自作聪明者的嘲笑和轻视。如果没有宠辱不惊的良好心态,不能去除焦躁情绪,我们很难在他人的嘲笑面前保持大智若愚的镇定。
真正聪明的人,知道自己虽然有一定的能力,但并不能解决所有事情。那些技艺越高的人,更知道自己在很多地方尚需提高。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很有学问的人或者某个专业方面的大师,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谦虚。倒是那些自作聪明的肤浅之辈,常常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这大概就是“无知者无畏。”

3.懂得“糊涂”是豁达
难得糊涂,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要太过于认真有时候糊涂一点对自己有很多好处。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少了许多烦心事甚至还能使自己摆脱尴尬的场面。
陈女士年过四十,身材偏胖,不过她心态很好,生活得很幸福。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对她心怀芥蒂的刻薄邻居。那个邻居看着她穿着比较短的裙子露出了小腿,便故作惊讶地对她说;“呀!你有萝卜腿呀!“是啊!现在虫害刚过,菜很贵,所以我也跟着风光啊!”陈女士乐呵呵地说。
刻薄的邻居本来想借嘲笑陈女士的缺点来打击和羞辱她,没想到陈女士毫不在意,反而将别人的恶意指责看成了赞美,用装糊涂的办法轻松化解了这场尴尬。
我们左右不了外部的世界,也左右不了别人的眼光和言论,但是,我们可以把握住自己的心态,只要适时地装糊涂,你的世界里就没有恶意的指责和刁难。
聪明不一定是好事,太聪明的话,万事都能看透,那么他的烦心事就越多。而且,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聪明的人如果不注意收敛锋芒,很容易得罪他人。而那些糊涂人却因为不愿过分追究细节,又懂得独善其身,从而避免了很多烦恼。所以,做人不妨偶尔装点糊涂,这样的人才是最智慧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17
大智在所不虑。——战国·荀况《荀子·天论》

释义:最高的智慧在于不思虑不能考虑和不该考虑的事。

司马迁在《史记 ·淮阴侯列传》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说:“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由此可见,真正的智者不是豪无节制的多虑,而是知道什么事情该虑,什么事情不该虑,拿得起,放得下!

正如曾国藩在谈论昨天、今天、明天时所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对过去的事情念念不忘,要专注于当下而心智不杂乱,对于未来也不去刻意逢迎。真正大智若愚的人,不去思虑那些不该考虑的事,多保留一分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情。他们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真正大智若愚的人,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废!道教始祖老子也说:“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理往往是简单明了的,大智慧也往往是少虑!

曾国藩也赞成这种观点,他说:“人于平旦不寐时,能不作一毫妄想,可谓智!”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能够不作一丝一毫的非分妄想,便可谓是大智慧!一个人,若能做到“大智在所不虑”,便可谓真正的“大智若愚”!
第2个回答  2020-06-17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也叫“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不是故意装疯卖傻,不是故意装腔作势,也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一种大方略。

“大智若愚”被普遍认为是做人处世智慧中最高最玄妙的境界,其第一层含义是指得道圣人从外表上由于不逞能显智,好像傻子一样,但从本质上他却深藏智谋不露,是世上最聪明最灵巧的人。

老子从俗人和圣人的比较中揭示了俗人和圣人在“智”上的差别:"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如婴儿无知无欲,纯粹补索);俗人昭昭(各炫聪明,各是其能),我独昏昏(好像昏昧不明);俗人察察(对各种事物皆能明察窥视),我独闷闷(闷然浑噩)。”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意思。

真正的智者追求的是大智而非小智。有人说:外智而内愚,实愚也;外愚而内智,大智也。外表聪明的人,将精明表现在外表上,处事炫耀张扬,却往往给人一种威胁感,被人提防,最终经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真正的智者,遇事算大不算小,处事低调,为人豁达,做事有节适度,从外表上看愚笨糊涂,实则内里心知肚明。外愚内智的人,工作、生活中能与人和谐相处,左右逢源。外愚内智是大聪明,是大智若愚的境界。

三国时代刘备深谙“大智若愚”的智慧。刘备多次被打成丧家犬,有次无奈投奔了曹操。刘备素有英雄之名,为了麻痹曹操,就开辟了一块菜地,亲自播种、灌溉、施肥,让大家都觉得他胸无大志,用这种方法伪装自己。

但曹操还是有意无意多次试探,某次曹操请刘备喝酒,席间谈话过于惊心动魄,这顿饭被后世称为“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问刘备天下英雄都有谁,刘备故意拿袁绍、袁术充数,绝口不提自己,当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心中秘密被点破,刘备吓得手里的筷子都掉了。幸好这时打了一个炸雷,刘备装作怕雷掩饰过去,才没让曹操窥出破绽。刘备容貌若愚,实质外愚内智,不露锋芒,韬光养晦。

还有人爱显摆聪明,三国时杨修多次显示了碾压曹操的智慧。如《曹娥碑》后的谜语,杨修当场就猜到谜底,曹操硬是走了三十里才猜到答案。但杨修的智慧时时让曹操所忌,最后找个理由把杨修处死了,这也许是外智而内愚的典例了。

“大智若愚"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小事愚,大事明。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回望自己一生,曾发出“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的感慨。有时候,聪明者只是庸俗的智慧,而愚痴者却自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17
认可大智若愚,这是前人的智慧结晶。
在中国历史上,堪称大智若愚的典范是宰相刘罗锅。
在当初的朝堂之上,每天都上演着看不见的硝烟战争。刘罗锅凭借自己的智慧,大智若愚宠辱不惊的坦然,一一巧妙化解层出不穷的斗争,最终做到宰相之位。
当今社会,只有学会适时“糊涂”,才能赢得成功的机会。
第4个回答  2020-06-17
个人认可大智若愚的说法。大智若愚的含义是真正有才智的人表面上像愚笨的。形容有大智慧的人因超出常人不被理解,其言语行为被人看作是愚钝的。一个人即便聪明绝顶,也不要表现的锋芒毕露,在别人面前要懂得藏拙,装得笨拙一点才好,不会惹人嫉恨。
就算对人生和现实看得很透彻,也要装成不明不白的样子,这就叫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处世法宝。用谦逊的态度来收敛自己的言行,这是明哲保身之道。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不要表现得太过张扬,遇事也不要激进。越是自己很厉害,越要注意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样才不会招惹不可预测的祸患。懂得以退为进,这样处世才能高枕无忧。